聽《詩歌作品的三重對話》後的反思

今早起牀聽了陳美麗老師關於晨讀課程的第十一講《詩歌作品的三重對話》,對晨讀課程尤其是農曆天空下晨讀課程有了深刻的認識。

我的簡單實踐

跟隨着網絡做晨讀課已經有五年的時間了,在這方面帶着孩子們也收穫了一些成績。無論是在我們當地區域範圍內還是在互聯網上五年前我都是走在前面並一直堅持做下來的。能夠藉助互聯網平臺,藉助優質課程最大化的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用童謠、童詩、詩歌和繪本浸潤了他們的童年。孩子們無論是在詩配畫的創作,還是繪本故事創編都有許多靈動的思維在閃現。而今天的學習才讓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膚淺。我們的晨誦課也在用聲音展現作品,在正確、流利的誦讀後,通過老師的講解來理解詩,並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用聲音和表情表現出來。我們也有作品:詩歌的摘抄、詞語的解釋、詩句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還有我們引以爲豪的漂亮圖畫。但文字部分從來沒有想過要與詩歌完成三種對話。與作品對話,我們也只是停留在語文課的理解層面,因爲自己詩詞儲備明顯不足,沒有太多的知識層面的內容給予孩子,很多詩歌也是和孩子們一樣第一次遇見,所以,引領上就不能深入淺出,更達不到觸類旁通和融會貫通。我們的詩歌抄寫,詞語解釋乃至詩歌解釋都能很好的完成。上個六年級因爲自己注重在這方面的引導和評價,一個月下來,就連班級不愛寫作業的幾個男孩子,每天也會和我們大家一起在午休時間留在班級裏認真抄寫詩歌,整理《詩配畫》。因爲優秀的作品會在每天早上的晨讀課上,由主講老師展示給全國鄉村孩子們。爲了榮譽,爲了被看見,他們都在努力向前。很多的時候,也鼓勵他們聲情並茂的朗讀錄製成視頻,展現在家長羣衆和課程組內。這些所謂的後進生的參與,也極大的鼓舞了班級孩子們的積極性。又因爲班級內有學美術的孩子做引領,所以孩子們的作品無論在內容選擇,版面設計,還是顏色搭配都堪稱完美。他們的作品還被送到上海教博會參加展覽。

一段時間任課老師也發現了他們的變化:目光更加靈動,語言更加詩意,聲音更加柔和,書寫也更加美觀,班級整體繪畫水平也極大提升了。那時,我們在晨誦課中沉浸,每天讀詩、背詩、畫詩,真的很幸福。

作品的內容要豐富

從來沒有想過在作品中與詩人對話,雖然也引導孩子們查閱相關的創作背景,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成就,但那只是停留在低階段思維上的查找、摘抄和記憶。今天聽了陳老師的分享才知道孩子們的晨讀作品中應該有與詩人的對話,與自己的對話。這樣就藉助於晨誦的詩歌,完成詩歌的朗誦,語言的積累,文字的表達與學生的生活自己的鏈接。老師自身的文化底蘊和課堂上流淌的詩意語言也會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的血液裏,慢慢成爲他們富足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作品的要求要明確

結合着二十四節氣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去留心觀察自然界萬物的變化。讓他們對於周圍的事物有更加的敏銳度。在此期間教師對學生的作品要進行統一的要求(統一買本,用同一個顏色的筆完成作品。作品的內容基本框架要給學生)並根據地班級學生的實際表現,有針對性的進行評比,一定以正面表揚鼓勵爲主。既肯定每個學生在作品完成過程中付出的努力,也要及時的樹立榜樣,讓孩子們接下來朝更優秀的方面發展。五六年級的作品要以文字爲主,圖畫只是簡單的點綴。

鼓勵家長參與其中

從陳老師分享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老師們想盡各種辦法,把家長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家 滿心歡喜地抽出時間帶着城市裏的孩子,到田間地頭、到田野村莊去觀察、去發現,去記錄、去分享。因爲課程,家長和孩子也有了共同的學習交流空間。而真正有質量的陪伴也由此產生了: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回到了童年;孩子也因爲父母的陪伴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感受到了來自於家庭的愛。同時,引導優秀的家長,用照片、視頻、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一路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當初學生們在完成詩配畫作品時,家長也能夠積極的參與和陪伴,但那時只是幫助孩子查找相關的資料,給一些關於書寫和版面設計的建議,並沒有真正地走出家門到戶外中去實地的觀察和發現。春暖花開時,我也要鼓勵家長平日在上下學的路上引導孩子們觀察身邊花草樹木的變化,雙休日到公園,花園,森林裏去走一走,看一看,用照片和文字記錄所看所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