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阅读卡片第6-7天 《认知觉醒》第6/30天 《认知觉醒》第7/30天

《认知觉醒》第6/30天

◆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原文内容】

>> 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 反观,是元认知的起点。当你开始反观自己的思考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复述一下】

元认知就是觉察和反思。

提高元认知的方法是:1.学习经典;2.反思自己;3.保持觉知;4.冥想。

【我的经历】

我读这一节的时候,想到爸爸给我分享过的张三丰的“武功秘籍”:“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

我理解中的元认知,就是这种不可捉摸但高于自己的感觉,就是灵魂出窍的感觉,有另一个自己在空中看着人间的一切,看着地上的这一个自己。

因此我觉得作者讲的“元认知”已经过于狭隘了。我感觉张三丰说的就是“道”这个层面的元认知,作者这里讲的是“术”这个层面的元认知。不是说作者讲的不对,只是层次还是低了一点。

昨天跟爸爸讲“模糊”和“明确”的时候,爸爸有一句话也很有道理:“有时候太过于追求明确也不好,会导致意念过重,这样人就紧张了,无法放松。”

我之前看的那本我觉得没啥大用的《引爆自律力》里也有类似的观点,大致是说不要总是问“意义”是什么,忘掉“意义”才能做好事情。(忘了是不是这本书里的了,反正是一本没啥用的、方法论的书,也就某几个观点有启发。)

因此,作者在这里把“元认知”定义出来,是一种明确,对于第一次接触元认知的人来说是有帮助的,但是“道”很多时候都是不可言说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模糊的。

我很认同作者讲的提高元认知的四个方法。

不过我不认同作者对“经典”的定义,不是所有写成书的内容都可以被称为经典的,真正要提高元认知的必定是“道”层面的东西,用现代的话是“世界观”,而不是“术”层面(方法论)的。作者列举的书不是说没有道理,只是太偏向方法论了,就像《刻意练习》这本书不能说没有用,但缺少那种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做冥想练习比较少,但是每天早上半小时的站桩对注意力和自我觉察的锻炼真的很有帮助,跟冥想异曲同工。

【行动起来】

阅读经典,定期反思,保持觉察,坚持站桩。

《认知觉醒》第7/30天

◆ 第二节 自控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原文内容】

>>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 那些有影响力的杰出人士与普通人的差距普遍体现在元认知领域,前者总是能在大大小小的选择关口上,展现摆脱潜意识支配的能力,从而尽可能地观察与思考身处的环境、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关系等,给出有理有据的见解,做出更好的选择。

>> 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行动力弱的时候,脑子里对未来的具体行动肯定是模糊不清的。在这个时候,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进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让脑子清醒。

【复述一下】

关键选择节点上要多想几秒,思考一下再做决定。

有很多事情想做的时候,把所有事情都列出来,再做决定。

【我的经历】

做事情之前不想一想,而是凭借本能行动,就很容易迷失在手机里。我已经有好多次拿起手机想看一个什么,却打开微信刷起了朋友圈。等到我从朋友圈里回神,放下手机之后,才猛然想起我拿起手机是要找资料的。

《微习惯》里抵抗诱惑的方法跟这个有点像,在做诱惑自己的事情之前先停留一分钟,在停留的这一分钟里不管是喝水也好,冥想也好,反正只要停留一分钟,给自己一分钟的冷静时间,诱惑就会减轻很多,也更容易做更多正事。《微习惯》里管这个叫“微挑战”,我觉得很对。

【行动起来】

三思而后行。也许不用想很多遍,只要想三秒钟再行动就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