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者還是言者:將身邊的文化融入到教學之中1

2022年9月29日,星期四,晴朗。今天,語文組舉行教研活動。曾雲志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閱讀課。在上課的導入環節,曾老師講述了蘇軾與洛社神童的故事導入課堂教學,因爲故事非常接地氣,所以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請問同學們,爲啥無錫的地方誌找不到這個神童的傳記?”一個問題讓同學們議論紛紛。曾老師說,因爲他後來成爲了一名大貪官,參與謀害了岳飛,所以地方誌恥於收錄他的事蹟。曾老師一方面傳授了知識,一方面文道結合,給同學們以廉政的教育。

談起蘇東坡這篇非常有名的小品文,我也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講起來,洛社和洛社初中與這篇名文的關係非常密切。

明代進士王永積曾經寫過一組非常有名的五絕《洛社八景》,第一景池邊滌硯、第二景亭上觀鵝、第四景古寺鐘和其舊址都在洛社初中的校園裏。而第三景《長橋月白》是寫洛社大橋的五絕。

《長橋月白》明,王永積

竹柏影參差,正在長橋下,

何處無月明,誰似予閒者?

根據歷史記載,王永積“約公元一六四九年前後在世,字穉實,一作祟巖,號蠡湖野叟,無錫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世祖順治六年前後在世。崇禎七年(公元一六三四年)進士,官至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太監王之心欲用其弟之仁爲浙江總兵官,永積不肯從。”或許是因爲他的耿直,得罪了權貴,所以王永積也被貶官。這一組五絕就是貶官之後的心跡流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