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唐诗艺术-21

06 唐诗的结构②

我们再来看看杜甫的《蜀相》,它也与诗作“起承转合”的规则相吻合。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年轻时,就特别崇拜诸葛亮。他来到成都后,很想去诸葛亮祠看看。但估计那时老杜应该是第一次去寻找这祠堂,所以这首诗一上来就说,“丞相祠堂何处寻”。这是一个问句,一个有点自言自语的意思。所以后面跟紧跟着就自己作答了——“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城外那柏树成林的地方便是。这是一起,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蜀相”。

接着,承上而来,由远而近、由外而内,描写了祠堂内看到的“映阶碧草”的春色,听到了“隔叶黄鹂”的好音。这一俯一仰之间,视觉、听觉齐备。但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杜甫的寂寞、徒然、悲凉之感。同时,这两句诗也反映出整个祠堂寥落、冷清的场景。

描写完祠堂内部之“景”,诗作却突然作一转折,转出了一种非常阔大的意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由现实到历史的转折”,一下把我们的思维从“现实”拉到了“历史风云”之中。短短十四个字,其内蕴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毫不夸张地说,这两句是全诗的提神之句。正因为有这两句,全诗的境界就顿然扩大。

诗的最后两句,写“诸葛亮的结局”。“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让人立马联想到“六出祁山”“抱病出征”最终“死于征途”的悲壮。这实际上是为最后一句的“”而作的准备。正是因为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铺垫,这才使得“长使英雄泪满襟”显得水到渠成。

综观杜甫这首诗,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它也是运用了“起承转合”的规则来完成的。这样的方法,使得诗歌的结构极为严整。

除此之外,前人在论述“诗歌”时,往往非常重视几个关键的要素。比如“开篇”、“结尾”、中间的“过渡”等等。

关于诗歌的“开篇”,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是这么形容的:“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意思是说,开篇这一句很重要。

一般唐诗的“开篇之法”有两种:一种叫入笔擒题。如前面这首《蜀相》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种叫突兀高远,其意好似“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给人一种极强的震惊之感。比如杜甫的《登楼》,就属于这一类。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一上来就说“花近高楼伤客心”,没头没脑,让读者莫名其妙。到了第二句才给补充,原来是“万方多难此登临”。

再比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也属于这一类”没头没脑“的开篇。

最善于使用“突兀高远”这种表现手法的诗人,是大诗仙李白。这在其《蜀道难》中可以得到很明显的印证。一上来就说,“噫吁嚱,危乎高哉!”一惊一乍间,让人如坠云里雾里。然后他才不慌不忙的告诉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同样道理,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也是这样的做法。“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如果光看这两句,你知道他在说什么吗?反正我是不知道。我只知道这几句中,大仙把其丰沛的情感一泻千里,倾泻而出,让人顿生一种“非常惊绝”的错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