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讀《霧都孤兒》的七歲小男孩

哥哥寒假和我讀完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後,給自己取名“奧利弗”,這是小說中的主人公,一個9歲的孤獨小男孩。但哥哥不喜歡孤兒,覺得是“被世界遺棄的角落”,我趁勢告訴哥哥,和孤兒奧利弗相比,他自己是多麼幸福,有爸爸媽媽和弟弟的陪伴,有早起的麪包,有裝滿課本的書包,要狠狠珍惜啊。哥哥認真地點點頭,表示認同。


自從閱讀好感逐漸培養起來後,哥哥對“大部頭”表現出濃厚興趣,迫於識字量有限,目前都是媽媽“陪讀”——用口頭翻譯的方式,將複雜的小說過濾成便於低年級小學生理解的文字作品,一邊讀,一邊講解,將詞和句子代入語境,幫助哥哥在讀的過程中,加強對好詞佳句的記憶,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詞彙,爲三年級寫作文打基礎。


雖然受限於識字量,但絲毫不影響哥哥的“求知慾”,一本小說差不多兩個禮拜可以讀完。讀完狄更斯,哥哥急於知道下一本小說會帶他讀什麼?好吧,不然就《巴黎聖母院》?來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文學作品。


每天晚上八點半洗漱完,哥哥早早上牀,捧着書眼巴巴等我。《巴黎聖母院》唸了幾個篇章,有一天,哥哥突然大叫道媽媽,我知道弟弟的英文名字叫什麼了!叫什麼?


“卡西莫多。”哥哥嚷道。


在小說《霧都孤兒》的伴讀過程中,爲了加深哥哥對小說創作背景的瞭解,我找了相關視頻帶哥哥觀看,先後給他看了英國倫敦的風光片、外國聖誕特輯、狄更斯生平介紹、電影《霧都孤兒》片段等,通過觀看視頻,哥哥瞭解到倫敦是英國的首都,看完狄更斯故居,哥哥表示特別想去參觀。


“可以喔!但是你會講英文嗎?”我問哥哥。聽說狄更斯故居在英國,要熟練掌握英語,哥哥瞪大眼睛。


“看來以後要好好學習英文,不然見了狄更斯爺爺,聽不懂他老人家講話可怎麼辦?”哥哥若有所思。


小孩子大概是最會提問的羣體,活脫脫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爲什麼”,每次看完輔助視頻,哥哥意猶未盡,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此我儘量耐心回答,保護他的提問積極性。


閱讀小說作品也是一樣,當新詞彙出現,他都會抓住我問個不停。每次講解,我試圖會啓發他,直到他深入理解,可以舉一反三。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彭凱平說,人只要開始問爲什麼,意味着他的智慧開始提升,一旦一個人覺得就是這樣,智慧就停步了。


面對小孩的提問,一定要放下成年人的偏見,蹲下來看待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覺得無聊和可笑,保持平視,和孩子一起求解,尋找答案的過程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提出的問題受到了重視,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目前和父母同住,我爸爸媽媽在2018年退休後,來到福州幫我接送小孩上下學。我很感激他們,儘管在教育觀念上我們偶有不同,父母堅持以學習爲主,我則覺得除了書本學習,小學階段的孩子應該儘可能向外拓展,涉獵可以滿足孩子好奇的不同領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謂世界觀和人生觀,正是在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太小,讀名著“聽不懂”。不要怕孩子“不懂”,有時候不是孩子“不懂”,是大人覺得孩子“不懂”,限制了孩子懂的可能性,硬生生關閉了孩子探索的開關。


在和孩子一起讀小說名著的過程中,哥哥有時候問出的問題連我都大喫一驚,我知道小小年紀的他已經不是單純在聽故事,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問題,觀察人性,學習領悟超越他這個年齡層的複雜世界。這些不是我教他的,是他通過閱讀的深入,逐漸領會和習到的。


很多東西,只有當一個人自己覺悟了,纔是真的屬於自己,誰也拿不走。所謂勇敢、堅持、成長、挑戰。。。。。。這些我們希望孩子具備的優秀品質,都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給予不同的主題闡釋和多樣化的解讀,比日常簡單粗暴的“講大道理”要好得多。


一直以爲教育不是生硬的灌輸,作爲父母,嘗試打開書頁,給孩子一個接近經典閱讀的機會,引導孩子從通道走進去,走向光的所在,孩子會用自己的智慧和方式去體悟世界,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讓書籍孵化一顆逐步長大的心靈,充沛羽翼漸豐的精神,構建孩子成長路上立體多維的認知體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