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德里亞訪談錄》作者: [法] 讓·鮑德里亞

。。今日書朋推薦 || 編號:[1519]

。。ISBN: 9787208176065

。。內容簡介。。

讓•鮑德里亞是世界知名的後現代理論家。但在訪談者和聽衆面前,他又成了一位優秀的演說家,飽含熱情與哲思地分享自己關於理論、現實、人生的看法。本書首次收錄了涵蓋他整個職業生涯的25篇訪談,時間橫跨了從1968年到2008年這40年。這些訪談的主題廣泛,既涉及《消費社會》《致命策略》《論誘惑》《擬像與仿真》等主要作品,也涉及他的學術生涯、美國之旅、攝影實踐等豐富人生經歷,更涉及他對恐怖主義等當代話題的迴應。我們不僅能在本書中一窺這位學者思想生涯的全貌,亦能與這樣一位真摯而深刻的老友對話。這些散佈在世界各地的報紙、雜誌和期刊中的訪談,可能是世界上最寶貴、最生動的鮑德里亞思想錄。


。。作者簡介。。

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國哲學家,後現代社會思想大師,曾被稱爲後現代主義牧師。作爲最先進的媒介和社會理論家,他也被法國學界推崇爲新的麥克盧漢。從1988年起,鮑德里亞在英美學界獲得廣泛讚譽。其主要代表著作包括《物體系》《消費社會》《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生產之鏡》《象徵交換與死亡》等。

譯者 成家楨

復旦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聯合培養哲學博士生,主要研究現當代法國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哲學。


。。短評。。

#

看得似懂非懂的一本訪談錄,橫跨社會學、哲學的思想性。知道鮑德里亞是因爲《黑客帝國》,但他在1998年的訪談中卻對此不以爲意。生啃了幾篇訪談後,逐漸摸到了他的一些理論基礎:世界是一場徹底的幻覺,存在着一些規則,人們就是在試圖逃避這場徹底的幻覺,讓世界變得真實化、去結束幻覺(但無果);擬象,是一種對現實的象徵性控制,但非實際的技術性控制……還在消化中,但確實能get爲什麼沃卓斯基兄弟(姐妹)“借鑑”他的思想了

#
譯者翻譯得很清晰,在一些關鍵概念的解釋上也比較符合鮑德里亞的原意,這本書最好的一點是能夠以歷時的順序梳理鮑德里亞理論重心的轉移。

#

鮑德里亞法文訪談集,收入不少常見的訪談名篇,尤其是《黑客帝國》。在25篇訪談碎片拼出的40年中,能一窺這位後現代老人背後親近的一面——在廢墟之中存在的獨立、頑強、豁達。

#

正是因爲誘惑對錶達形式具有優先性的名義,我們才決定將以下文本彙集起來,以組成這部書——這些文本從其源頭上說都屬於口頭的東西。幾十年前,盎格魯-撒克遜讀者就有了按他們的想法彙編起來的大量訪談、對話和採訪;然而,儘管他們對此是感興趣的,並且他們的人數正越來越多,這些人卻沒能接觸到鮑德里亞的法語作品,這一點似乎有些奇怪。然而,對於思想家來說,誘惑的語言首先是法語,因此我們可以認爲,一開始只限於收集以法語記錄、出版的文本是更可取的,儘管這不利於那些首先通過英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日語等方式認識鮑德里亞作品的人。鮑德里亞不懼怕通過法語以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但是,讓發生在陌生語言中的交流接受翻譯處理,這對於一名法語作者來說似乎應當是之後的事情了。因此,我們將會在這卷書裏看到大量法語文本,它們展現了鮑德里亞和記者、大學教師、作家等來自不同領域的對話者關於鮑德里亞公共生涯中關鍵要素的對話。同他們一起,懸掛在鮑德里亞理論工作重要一面之上的幕布才得以揭開——我們希望這一面後面還跟着許多其他的方面,因爲,正如我們將會在瀏覽收錄於此的文本時看到的一樣,這些材料既豐富又鮮活。一旦鮑德里亞在言說的時候思考,一如他在寫作的時候思考(即是說,在書寫的動作本身中),我們實際上就不會驚訝於在此發現了那麼多驚人的概述、靈光一現的觀念、閃耀動人的表達,這都是在別處看不到的。聞所未聞的不僅僅是它們的表述,還有它們的內容本身——那些觀念和視野是在談話中隨性展開的,而談話又往往是應時而生的,無論它是涉及了報紙新聞,還是作者作品本身的現實性。除了重新發現鮑德里亞所帶來的愉悅,我們在本書中讀到的文本也提供了以不同方式,在不同語境下,或面對着新穎問題和疑問的情況下發現的鮑德里亞爲我們帶來的愉悅。

沒有瑪麗娜·鮑德里亞(Marine Baudrillard )的意願與支持,沒有《冷記憶》的保障,沒有在馬克·紀堯姆(Marc Guillaume)的主持下聯繫起來的讓·鮑德里亞的朋友們,這部書的構想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個構想也需要大量錄入文稿、數字化和校對方面的工作,而這由法國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團隊熱情且迅速地完成了。顯然,它最終也得益於理查·G. 史密斯(Richard G.Smith)的幫助,他是斯旺西大學的教授,也是近期在愛丁堡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兩卷鮑德里亞訪談錄的主編之一。他非常願意提供自己所擁有的一套完整的鮑德里亞法語訪談的影印本,這讓這卷書的編寫工作變得更加迅速和簡單了。不過,這卷書所選擇的文本僅僅是法國大學出版社和瑪麗娜·鮑德里亞之間協商的結果——文本的挑選所根據的原則不同於英語出版社之前的挑選原則:對於儘量刪除冗餘,我們是小心翼翼的。這卷書並沒有按照研究鮑德里亞作品的博學專家的想法來構思,而是按照一切將其思想視作依然鮮活生動的人的想法來構思的。最重要的是讓人理解收錄於此的大量訪談中出現的想法的新穎之處,而不是試圖滿足大學編目工作所要求的完整性標準——鮑德里亞也害怕這一做法。因此,我們不應違揹他的意願而爲研究者搭建一種檔案,無論這樣一項事業的好處出於其他理由會是什麼。對這一規則的唯一觸犯,就是目下的這篇前言,它給自己的唯一辯解,就是它遠不止具有簡明扼要的特徵,還有強調這一事實的必要性:這次出版要歸功於上文提及的所有人。此外,我們在以下書頁中聽到的只是鮑德里亞本人的嗓音,它只帶有一種沉默的評論,而這一評論將在每個人的頭腦裏,與對其意圖的發現相伴。這一嗓音是誘惑本身的嗓音,其顆粒感頗爲厚重,且一直閃現着諷刺的靈光。

。。關注朋朋 遇見好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