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对年轻人提出些建议,你都不知道我本名叫“专家”

这是我的第【367】篇个人原创。

感恩关注,欢迎转发。

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就是只要一看见“专家建议”这几个字,心里就会立刻产生一种近乎本能的厌恶与反感,一秒都不会等。就是条件反射那种这人一开口你就知道他准没憋什么好屁的感觉。

随便数数近几年我在网上看见的各种“专家建议”,包括但不限于:

“建议降低结婚登记年龄至18岁”;“建议延迟退休到65岁”;“建议让70后80后多生孩子”;“建议年轻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建议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建议农村人进城买房,开车回农村种地”;“建议不要提高劳动力的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建议低收入群体可以将闲置房屋租出去,再去跑私家车拉活儿”;“建议年轻人放弃高薪工作,主动去赚钱少的岗位锻炼”……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这个名单一直列下去,就算全部用类似言论凑满这篇文章也毫不困难。

不知道你听完这些有什么感觉,反正我就想替所有年轻人问候这些专家一句:年轻人是掘你家祖坟了吗?要你们这么处心积虑地建议?我也不知道是从哪儿忽然冒出来这么多狗屁专家,又从哪儿冒出这么多争着抢着要给我提人生建议的人,我不理解。

但我告诉自己还是要试着去理解,哪怕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范围和见识人类这个物种的多样性。

我想站在一个“被建议者”的角度,试着尽量客观的去理解这帮专家发出这些奇谈怪论的原因。

我首先想到的原因,就是这帮人的自以为是自以为高明。在高处待得久了,平时奉承话听得多了,“专家”的高帽子戴习惯了,就自以为对当下社会有了深刻的洞见和体察,凡事都忍不住要跳出来BB两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专业领域。好像做了专家就一通百通了,世上就没有他不知道和不敢讲的。“手里拿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说的就是这类人。

其次我想到了“屁股决定脑袋”和“何不食肉糜”这两句话。长期高高在上的他们,是没法也不可能跟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年轻人共情的。即使他们主观上愿意,客观上也做不到,不然其中某个蠢货也不可能说出“国内家庭平均总资产300万很正常,现在谁家没个50万现金呢”这种不过脑子的话。

另外,他们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某些利益集团的发声筒,就是为各种利益群体代言的提线木偶,满嘴都是“主义”,背后全是“生意”。所以当听到还有人连馒头都没得啃的时候,他们会睁着貌似无辜的大眼睛问道:怎么不喝皮蛋瘦肉粥呀?是吃不惯吗?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有的人上了年纪之后浑身就会散发出的那股无可遏制的“爹味”。这种味道不分男女,就像“油腻”和“大男子主义”并不必然指代男性一样——虽然客观比例上的确是男性居多。这种人一旦过了某个年纪,就会忍不住对比他年轻的人指手画脚,不管别人接不接受,都要一厢情愿地对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指指点点,还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

自己的一辈子都稀里糊涂没整明白,非要拿那点可怜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别人怎么做人。好像非如此不能在后辈那里刷到存在感,以证明自己的远见卓识。对这种人我向来只有一句话:钥匙十块钱两把,您配吗?

最后一个原因我想必然少不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为什么每次这样的话题刚一出来就能冲上热搜?背后难道没有各路媒体有意无意的引导操控?熟知流量密码的新媒体人太清楚网友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了,太明白大众的G点究竟在哪儿了。

所以只要他们稍加撩拨,就足以引发舆论场最新一轮的消费和讨论高潮,并由此收获无数的关注与热度,甚至金钱。至于喧嚣过后的一地鸡毛,谁在乎?有这份精力还不如把它放在搜寻下一个言论出格的“专家”身上,不是吗?

只是可惜了“专家”这样的汉语词汇,在仅仅几年时间里,就由妥妥的褒义词变成了它的反面。就像曾经的“菊花”、“绿茶”、“小姐”、“公知”一样,最终因为自身污名化而变成了笑话。此情此景,不知道前文这些所谓的“专家”们又作何感想。

我相信德艺双馨的真专家肯定还是有的,但也难免受到那些冒牌货的牵连。对于这帮身居高位却不说人话不知民间疾苦的伪“专家”,我除了举双手赞成网友们“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回怼以外,还想额外附赠他们一句“抽烟喝酒烫头事业代言人”于谦大爷的话:

管好你自己!



《如是我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