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們來聊聊如何讓讀書更有⌈意義⌋

過去的一年,如果必須要有一個關鍵詞來總結,我想,非“讀書”不可了。的確,這一年以來,因爲讀書,的確讓我成長了許多,不僅自己做起了讀書博主,順便收穫了一些粉絲(雖然還不多),也讓自己實現了紙質書自由,也收到很多出版社的愛。所以如果現在有人對我說“讀書改變人生”,那我一定是強烈贊同的。

今天就來談一談關於讀書的話題:聊聊如何讓讀書更有⌈意義⌋。

過去一年的讀書總結

於我個人而言,我對過去一年自己讀過的書還是較爲滿意的,先說一下基本的數據:從七月底開始到年底,近半年的時間,讀了75本書,相當於約兩天一本書。

這個數據對我來說是驚人的,因爲在這之前,我讀過的書加在一起也不過一二十本。當然了,這也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會讓人覺得讀書很快而很難吸收營養;二是會讓人覺得讀的書的質量偏低。這的確是需要自我反思的兩個重點問題,但也不排除被別人“酸”的可能性。

需要承認的是,我讀過的這75本書,的確有一些書只需要翻一翻就夠了,就像一個成語所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它們的確不需要花太長時間閱讀,也不值得深入。但,對於我這個讀書新手(的確只能算是新手)來說,卻又不得不走一些彎路,我也認爲這是我們人生中必須走的彎路,畢竟成長是需要過程的。

除了這些只需要翻一翻的書,我也的確讀了一些我個人認爲非常值得閱讀,且也給我許多收穫和改變的書,譬如《活着》讓我明白了活着的意義,《焦慮的人》讓我學會了剖析自己的焦慮,《山月記》讓我慎重思考了自己是否足夠努力,《荒原狼》讓我接納了真實的社恐的自己,《被討厭的勇氣》帶我走出了一些心理難題……

忘記了從哪裏看到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說:從一本書中,哪怕只獲得一點感受就是值得的。當然了,隨着讀的書越來越多,我們也需要學會選擇性閱讀,至於如何選擇,由自己決定。

遇到的關於讀書的問題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聽到了一些關於讀書的問題,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個,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是不是隻有經典才值得閱讀?

這也是我在去年的每個月的月底和年底寫了讀書總結後時常會聽到一句話:“你讀的這些書,就沒有幾本經典的!”甚至還有一些人直接指責道:“讀這些沒用的書簡直是在浪費生命!”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聊一下:何謂經典?經典的基礎含義是: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在書籍領域,就是經過歷史選擇的“最有價值的書”。譬如四書五經、二十四史、四大名著、以及各種中外文學名著等等。我們都將這些書稱爲“經典”。

毋庸置疑,經典書籍是非常值得我們閱讀的。現在我們回到那個問題:是不是隻有經典才值得閱讀?

我個人認爲,並非如此。相反的是,對於大多數剛開始讀書的朋友,是很難真正讀懂那些經典書籍的。相對來說,一些暢銷書甚至是令不少人嗤之以鼻的雞湯書籍是更容易理解的那一類。而且我還認爲,暢銷書有暢銷書的用處,雞湯書有雞湯書的優點,我們不該直接就對這些書籍下了定論,讓它們永無出頭之日。正如剛剛我所說,我也的確從暢銷書和雞湯書籍中吸收到些許營養,更關鍵的一點在於,它們成爲了我在讀書路上向上一步步走的不可或缺的階梯。就像我上面所說的那樣:成長是需要過程的。

所以,並非只有經典書籍才值得閱讀,暢銷書、雞湯書籍同樣也值得閱讀。

評分究竟有沒有參考價值?

在選擇讀一本書之前,我們往往也會藉助評分作爲參考,尤其是豆瓣評分更讓人信任。

先說結論,評分的確有參考價值,但並不能作爲考量一本書的全部。

其實每個人的審美都是不同的,同樣對於文字的感知也是不同的。同樣的一句話,有人覺得美好,有人就會覺得很平淡。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一致說“好”的書籍,自然有它的價值所在,而對於大家一致說“不好”的書,也並非完全沒有價值。

而至於價值究竟如何判別,我個人認爲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於領域或專業本身的劃分,如歷史、心理、運營、文學等等領域,如果你不喜歡歷史,那麼一本歷史方面的書對你的價值就相對較低;一方面在於內容的專業度或美感,像心理學、運營等更偏重專業的書籍,內容有很多漏洞的,價值不高,像文學類更注重美感的書,故事不連貫,美感度差,價值也會差很多;還有一方面在於個人對書籍的需求程度,就像一個剛好處於迷茫階段的人,讀到一些有些雞湯的書籍,能讓他渾身充滿能量,走出迷茫,那麼就是有價值的。

所以,這也是我之所以說評分不能作爲考量一本書的全部的原因。

另外也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在現實中,也會存在這樣的人,無論好壞,他都會指指點點,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擦亮眼睛,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思維,別讓別人牽着鼻子走。

讀書快慢哪個更好?

對於不少人,往往會將讀書快慢與數量、質量掛鉤——讀書快更在意數量,讀書慢的質量高。但我不建議你有這樣的思想,因爲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獨特存在的,經歷不同、思想不同、要走的路不同、階段不同、需求不同,那麼在讀書方面,也自然會有快慢之分。

比如我自己,2016年那會兒我剛接觸寫作,也會讓自己讀一些書籍,但那會兒我讀書真的慢的要死,我還記得我讀過的一本書是龍應臺的《目送》,13萬字的樣子,我每天花兩個小時的時間閱讀,最終這本書被我硬是讀了近10天。放到現在,這本書兩天內就會被我讀完,而且還是一字一句的閱讀。其實這就是人生階段不同的問題,16年那會兒我讀過的書也不過幾本,而現在我起碼讀了也有一百多本書了,再加上現在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比之前好很多,讀書自然會快很多。

所以我認爲,別去在意別人讀書的快慢,就像跑步一樣,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跑步節奏和速度,我們要做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速度,纔不至於跑了一半甚至剛跑了兩步就撐不下去了。

讀書時間從哪裏來?

要說過去的一年,我最大的變化,無疑就是更愛讀書了。一個很好的體現是,如果你在杭州地鐵上、高鐵上、飛機上偶遇到我,你可能會看到我拿着一本書在讀。沒錯,現在每當我出門,只要我揹着包,包裏就定會帶着一本書。

其實我這樣做的目的,是不忍心那些較長的等待時間被浪費,就像坐地鐵,我目前住在地鐵的起點站,坐地鐵去市中心就要一兩個小時,要說以前的我,要麼就呼呼大睡一覺,要麼就玩玩遊戲聽聽歌、看看籃球新聞或節目。我們總說沒時間,那這時間不都被自己荒廢了嘛。

我們並不是沒時間讀書,只是因爲讀書帶給自己的即時收益沒那麼明顯,讓自己感受不到愉悅而已。但也正是因爲讀書的長期價值,才值得我們沒時間也要擠時間。

一些時間的推薦:早起(比平時早起半小時)、睡前(把睡前玩手機改成看書)、坐地鐵/高鐵/飛機(把玩手機改成看書或聽書)。

新思考:如何讓讀書更有意義?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今天的主題:如何讓讀書更有意義?我們一起從六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

弄清自己的需求

我覺得,無論做什麼,需求永遠是第一位的。就比如找工作,剛畢業的學生的需求往往是工作經驗,那麼工資稍低點也沒關係;而對於有了很多工作經驗的人來說,自然會把工資放在需求的第一位。所以你要明白的,你當前的需求是什麼?

我在2016年時剛接觸寫作,那時的需求很簡單,就是讓自己能夠寫出文章就夠了,文采先不考慮,所以那時的我讀書就是一字一句讀,弄明白作者是怎樣連貫地寫出一篇文章就夠了。而現在,除了要求內容的連貫,我還要讓自己的內容句子看起來更優美、更有深度,那麼在讀書的時候,我也會一字一句閱讀,並且會認真思考內容的深層次含義,再讓自己寫一寫讀後感。

需求不同,你選擇的書,你的讀書方式,都將是不同的。這一點一定要花點時間去思考。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

我現在選書,也會進行一番考量的。如果一股腦兒跟着暢銷榜購買,也可能會讀到一些自己喜歡的且適合自己的書,但大多數都會讓你覺得“浪費了這些錢”。

我的建議是,先從需求出發,搞清楚自己需要讀什麼類型的書,比如你要提高寫作能力,那些一些寫作技巧類的書籍和文學類的書都是很適合的;還要從自身當前所處的階段考慮,比如當前自己處於迷茫或是某些心理問題,那麼就可以選擇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像《被討厭的勇氣》《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等等。

我一般選書時,會到外面坐一坐,比如咖啡店、圖書館,拿出一個草稿本,寫需求、列書單,你也可以參考這種方式。

讀書過程中的行爲

上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就說過我這樣一個問題:在聽課的時候,很少在書上寫寫劃劃。一整堂課下來,我的書乾淨的就像我清晨剛洗過的臉。以前我總覺得,只要靠腦子記住就夠了。

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越發感覺到,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而且年齡越大,記憶力越差。所以現在我讀書,會隨時劃線或貼上便利貼,特別有感觸的地方還會寫下即時感受。除非是坐車時,條件不允許,但我也會在之後抽時間劃上比較重要的句子段落。

這種行爲就是爲了彌補自己的記憶力不足,俗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這一方面,我們千萬不可自大,記沒記住、學沒學到,自己內心明如鏡,但自欺欺人那就無可救藥了。

讀後感之於讀書的意義

書也讀了,線也劃了,便利貼也貼了,就此結束了嗎?並沒有,我還建議你寫一寫讀後感或是讀書筆記,怎麼叫它無所謂,重要的是寫。

我一直會說:讀書和寫作是不分家的。要讀書,就一定要寫作,因爲寫作就是“再思考”,相當於我們上學時說的“複習”。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溫故”便是“複習”,便是“再思考”。所以,我覺得,無論讀書與否,我也都建議寫點東西,作爲日常反思也對成長很有幫助。

閱讀方式並沒那麼重要

讀書的方式大抵有三種:紙質書、電子書、有聲書。雖說閱讀方式並沒那麼重要,只要有所輸入就好,但我還要說,我最不建議的便是有聲書。因爲有聲書不僅解放了雙手,甚至還無需做什麼思考,這很容易讓自己隨時偷懶。

但由於當前時代,時間往往會被碎片化,而且如果是在擁擠的地鐵裏,想要伸出一隻手的空間都很難,就更不要說拿出書閱讀了,由此來看,有聲書也可以作爲讀書的替代方式。但如果你有時間和空間,我還是建議你選擇紙質書或電子書的方式。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覺得,讀書的意義,就在於將書中所學運用到現實工作生活中。就像讀心理學書籍,就是爲了解決或幫助別人解決心理方面的問題。如果達不到這一層面,那麼讀書頂多算是一種消磨時間。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近幾年很火的《斷舍離》一書,是由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我有理由相信(我也不知道是從哪裏來的信任),不少人在讀了這本書後,對自己的房間進行了大規模清理——多年不曾過問的衣服雜物等等,終於被扔了出去。然而在之後,大多數又重新回到了“堆積”模式。

我認爲讀書並非是讀了就可以的,也不是在讀了之後跟着做一次就夠了的,讀書應該是把一些優秀的觀念融合在自己的思維裏,並在日後的生活或是工作中,適當地運用出來。這纔是讀書的意義。正如當年《光明日報》的那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爲了更好地閱讀

爲了更好地閱讀,我們也有必要做好以下幾點:

·良好的休息——休息好,思維也會更活躍,讀書時也不會犯困,吸收自然會更好;

·避免久坐——久坐對腰椎的影響很大,我的建議是可以設定“番茄鍾”,讀半個小時就起來走走,健康的身體是奮鬥的前提;

·適當運動——村上春樹就寫過一本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談論的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觀念,而跑步的好處不僅會帶來健康的身體,也是培養專注力、治癒失意的好方式,所以運動應該是和讀書寫作在一起的絕佳套餐;

·借用自身具備的技能/學習某種技能——一些工具和技能的運用也能起到輔助閱讀的作用,比如文檔軟件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記錄好的內容,做素材庫等等,這些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

總的來說,一切爲了更好地閱讀。

寫在最後

至此,內容也到了尾聲。需要聲明的是,以上僅僅是個人愚見,或許有很多地方考慮不足,也有些許囉嗦的地方。但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內容給你帶來一些新的思考或是些許幫助,我就特別欣慰了。

希望2023年以及以後的更多年,我們都好好讀書,好好寫作,做一個長期主義者,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理想。


文/雁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