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蘇霍姆林斯基之愛心純淨》讀書心得體會(二)

      2009年9月參加工作,當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笑臉的時候,我內心被融化了。我知道我這一生已經離不開教育離不開這些可愛的孩子了。

      現在讀到李鎮西老師《重讀蘇霍姆林斯基》中《愛心純淨》這一章節的時候,我就在想那時候的自己真的屬於愛心純淨的人,那時候的教育純粹,自己也純粹。

      我記得那時候自己擔任了村小三到六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四個年級的學生加起來才六十來個孩子。那時候教育硬件還是比較落後的,我去到之後給孩子們開放圖書室、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給孩子們寫生日祝福信過生日、早上跑到孩子的村頭陪孩子來上學、放學領着孩子們去水庫抓魚、週末領着他們去爬山……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的教育沒有那麼多任務,信息化落後反而給了教育最後一片淨土。那五年的時光對我的教育生涯來說就是紮根,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慢慢地堅定着我的教育決心和信仰,而且現在想來忙碌的自己爲什麼還能夠堅持下去,應該就是那時候孩子們的純真善良一直鼓勵着我浸潤着我的心靈,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和美好。

      但是正如李老師在文章中說的那樣,我們當下的教育缺失得太多,缺少了人情味,缺少了真正關心人愛護人的教育。這些缺失的教育離不來社會和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和分數的過度重視甚至是執念導致的。正像張文質教授說的那樣我們一定要隨時隨地記住我們愛的是孩子,而不是孩子的表現或者他們的學習成績分數等,無論他們的學習如何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應該關心關注他們的心靈健康和品行的培養,無論他們以後能不能成爲棟樑之才,他們都應該擁有幸福的人生,這纔是我們最需要關心關注孩子的地方。不要只是被外部的教育所裹挾,從而過度焦慮,這樣只會導致我們喪失了真正愛的能力。

      陽明先生一直和我們強調要良知清澈,對於良知清澈我也想到了我們現在對於孩子的教育和愛,但是我們已經被這個浮躁的社會和功利性的教育矇蔽了雙眼,我們愛的更的是孩子本人嗎?我們愛的是他們的考試成績,愛的是他們表現出來的優秀,時間久了我們都忘記了無論以後他們成爲普通人還是優秀的人,他們本身都是我們的孩子,我們都需要用一生去陪伴呵護他們的。這纔是我們真正清澈的愛,也是我們真正的良知。

      就像蘇老師說到的那樣: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些年的教學讓我越來越堅定蘇老師這句話的正確性。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着自己有趣的靈魂。人的教育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我們教育的一言一行都應該是關注人的發展的,而不是隻是關心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考試成績。我們應該關心孩子的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點滴成長,這也是蘇老師一直和我們強調的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觀察和同理心的原因,能夠在觀察中看到不同的人的情緒並且能夠產生同理心去幫助他們,這就是利益他人。

      對於李老師在本篇中說到的延時性評價我受益很多。原來的自己一直也是這樣,考完試就會給孩子們宣佈一下他們的考試成績,特別是不及格的同學我就會很憤怒,批評他們一頓。但是蘇老師也好,李老師也好都非常反對這樣的評價方式,因爲這種簡單粗暴的評價方式會讓孩子們意識到無前途、認爲自己啥也不行,這樣的壓抑環境不僅僅可以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更影響孩子的整個腦力活動。我想這纔是最值得我們警惕的。我們需要做的是要用一生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使在我們的班級考試的時候我們也不要輕易給孩子們打不及格的分數。我們考試的目的應該是讓我們自己知道孩子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不是緊緊抓住孩子不放,我們應該對孩子進行階段性的綜合評價,這樣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予以肯定,我想孩子們就會慢慢進步的。

      我們每位老師都要有大愛,我們現在的一言一行不是爲了眼前功利性的成績和分數,而是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的行爲也好,語言也好一定要有積極向上的展示,爲孩子的成長不斷鼓勁,不斷起激發起孩子的興趣和自信,我想這樣的教育才是能夠給孩子一生溫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