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行合一踐行於心

      今日讀到《答顧東橋書》中的前四小節,感覺到文章難度,因爲是原文,有些話語得反覆咀嚼才能夠稍解其意,這樣的研讀是有些痛苦的,但是在咀嚼陽明先生有些話的時候卻能夠感受到內心的共鳴,我想這也是閱讀原文帶來的好處吧!

      開篇提到:“近時學者,務外遺內,博而寡要。”這句話就給我當頭棒喝,作爲老師我們也是做學問的人,教書育人。也符合陽明先生所說的學者,我們有多少人忙碌於外部的事物,忘掉了修來你自己的本心,知道的事情廣而膚淺,卻沒有自己專一的時間精力去研究一件事情呢?我想這是我們所有人現在都存在的問題。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物質的享受,也帶來了迷惑本心的誘惑。當我們沉醉於紙醉金迷或者功名利祿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消耗掉了我們的時間,更迷失了我們的初心。這也是我們爲什麼成爲了最平庸的人而不自知的原因,我們開始受到外部環境的侵蝕,成爲了小我,人生格局和視野都沒有打開,所以我們纔有那麼多的自怨自艾,那麼多的負面情緒。如果我們站在一生的尾巴上回顧我們的一生,誰敢說我們這一生不是我們自己造就的呢?幸福也好,成功也好,平庸也好,無能也好,悲傷也好,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內心塑造的。

      在第三篇章中提到了一個“意”字讓我有所感觸。七情六慾之心即爲意,意是行之始,行是人生的塑造。循環往復還是我們的心不寧靜了,所以我們這一生都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在塑造着我們,而起心動念的正確與否也完全在於我們內心對於外部事物是否能夠真心至誠,是否一直心存利益他人、利益社會和利益國家的念頭,所以我們的初心開闊了我們的人生格局和視野,這樣我們才從內有了積極向上的動力。

      所以最關鍵的還在於時時刻刻修煉我們的內心,當我們做任何事情起了不好的起心動念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行,隨時提醒自己修正,磨練心性,做到新道德事,這樣我們的意才能真正指引我們創造新的人生。

      在第四小節中給我思考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但後世卻給分開,失卻知行本體,故有知行合一並進之說。

      在第一期的黃河兒女百日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學習踐行陽明心學,早起聽課、反思、寫心得體會,從剛開始的很難,到後面的習以爲常。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不斷地用行去修正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是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這也是堅持鏈接看見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在人生路上不斷修行提升自己的心靈品質。

      在學習中我不斷用陽明心學體證自己的思維和行爲,在這樣的心上磨練的過程中,我開始深化自己的認知,並且在日常的行爲中明顯地體現出了改變。而這樣的改變堅持下去就成爲了我的行爲習慣和生命的一部分,最終卻又構成了對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慢慢地構成了我們的人生和格局,這就是我們爲之付出得人生,這難道不是我們自己造成地嗎?

      所以在聽到時老師說共讀陽明心學第二期時我義無反顧地報名了,因爲我捨不得這個場域,在這一我看見了自己內心無窮的 心靈寶藏。我也相信在一次次共讀學習反思中,我們一定能夠能夠踐行知與行,真正做到真切篤實和明覺精察,這是我需要用一生修煉的功夫,但是已經給我指明瞭方向和目標!

        陽明先生給我們建議,萬事萬物都有其本真,包括我們的內心。所以有些事情我們不要心浮氣躁,而是要不斷內求我們的內心,任何事情都要學會去心上磨,看到我們每個人行爲背後的其心動念,我們就能夠了解一個人。特別是我們行爲背後的起心動念是更需要我們去深刻反思得,對於一些錯知錯見或者淺知淺見導致的行爲我們必須有高度的思想意識去改正,這樣我們才能夠成爲一個外心求仁、義和理的人,而是求理於吾心,纔是聖門知行合一之教。作爲老師我們更應該觀察孩子的起心動念,這樣不斷修煉提升自己觀察對話的本領,相信我們可以快速瞭解一個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的。

      期待在第二期的陽明心學中能夠把學習到的立志、十年規劃、知行合一等理念全部慢慢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相信我們內心有無窮的心靈寶藏,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做教育,做真的教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