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清平樂2

詞人李清照一生的沉浮悲歡,與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南渡之前,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南渡之後,國破繼之家亡,顛沛流離,飽經風霜。這一首小詞,把個人身世與梅花緊緊聯繫在一起,懷昔傷今,在梅花上寄託了遭際與情思,構思甚巧,而寄託甚深。

下片傷今。“生華”意爲生長白髮。詞人漂泊天涯,遠離故土,年華飛逝,兩鬢斑白,與上片第二句所描寫的梅花簪發的女性形象遙相對照。

三四句又扣住賞梅,以擔憂的口吻說出:“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看取意爲看着。晚來風急,恐怕落梅已盡,想賞梅也看不成了。

早年青春佳偶,人與梅花相映。中年迭經喪亂,心與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飄零。詞人南渡後,特別是丈夫去世後更是顛沛流離,淪落漂零。

生活的折磨,使詞人很快變得憔悴蒼老,頭髮稀疏,兩鬢花白。詞人說:如今雖然賞梅季節又到,可是哪裏還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來晚上要颳大風,將難以晴夜賞梅了。而且一夜風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敗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最後的“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可能還寄託着詞人對國事的憂懷。古人常用比興,以自然現象的風雨、風雲,比政治形勢。這裏的“風勢”既是自然的“風勢”,也是政治的“風勢”,即“國勢”。

稍後於清照的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與此寓意相似,都寄寓着爲國勢衰頹而擔憂的情緒。易安居士所說“風勢”,似乎是暗喻當時極爲不利的民族鬥爭形勢;“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難看梅花”,則是指國家的遭難,而且頗有經受不住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她根本沒有賞梅的閒情逸致。身世之苦、國家之難糅合在一起,使詞的思想境界爲之昇華。

這首詞篇幅雖小,卻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依次描寫賞梅的不同感受之時運用了對比,賞梅而醉、對梅落淚和無心賞梅,三個生活階段,三種不同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表現詞人生活的巨大變化。

上下兩闋的安排,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上闋寫過去,下闋寫現在,但又不是今昔並重,而是以昔襯今,表現出當時作者飄零淪落、哀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磨難的憂鬱心情。

以賞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國家之憂,但不是如詠物詞之以描寫物態雙關人事,詞語平實而感慨自深,較之《永遇樂•落日鎔金》一首雖有所不及,亦足動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