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社:孔子及弟子1

孔子十五志於學,五十志於官。可他並沒有學到經世致用的學問,也沒有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能力,終於在墮三都的政治鬥爭中敗下陣來,開始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遊蕩生活。即使這般處境,還挑肥揀瘦,秦國不去,燕國不去,想去強大的晉國沒去成,想去楚國人家不要。在東周腹地遊走了十來年,鬱郁不得志,最終回到家鄉。

孔子“封王拜聖”的事情,發生在身後的好幾百年,這是基於意識形態需要而搞出來的“人設”,並不是真實的孔子。統治者打着孔子旗號所宣言的思想,也無法代替孔子本人的主張。這是學習儒家思想,不得不區分的。孔子政績平平,真正名揚天下的是他帶出一幫能幹的弟子。

至於孔子有多少學生,司馬遷提供了兩個說法。《孔子世家》說有三千多,其中優秀的有七十二人。這是附會秦漢之際學術學搞出來的“吉祥數”。《仲尼弟子列傳》說授業身通有七十七人,這大概是從《孔子弟子籍》抄過來的話。

新式學堂中的,班級授課制是捷克人誇美紐斯所創的。幾十個人坐在一個教室,由一個老師站在講臺上傳授知識。好處在於“批發式”的傳播知識,缺點在於同樣的講授未必適合每個人。孔夫子跟他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孔子說“三人行”,“因材施教”。大體上是三兩個人,促膝談心,同一個問題,不同點學生來問,孔子給出的答案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從《論語》中就可以看出來。

那麼當代人就比較好奇,孔門弟子三千,是如何教出來的呢?甚至有人懷疑孔子根本沒那麼多的學生。三千是個誇張說法,後世形容“桃李滿天下”,也是用“弟子三千”來說事的。因爲“先師”就是三千,後來的人,即使用班級授課制教了上萬人,也不敢超越先師這個數字。

呂思勉提供了一種說法,叫做“講學者不親授”。他把學生分爲很多層次,上短期培訓班的,屬於外圍學子,還有在籍的相對長時間學習的。至於真正的大師,這些人一般是見不到的。就跟學太極拳一樣,現在過去,有名氣的師傅一個都見不到,都是他們的徒子徒孫在教拳授藝。

至於顏回、子路、子貢等這些核心弟子,屬於登堂入室的。這些人中又分爲兩種,一種是登門未未入室的,沒進過老師家門,沒進過老師屋裏,在院裏溜達,聽聽公開課什麼的。另一種是登門入室的,可以進老師客廳,聽老師親授。比如馬融,弟子四百多,登堂入室的只有五十幾個。見不到老師面的學生,由學生來帶,轉相傳授。《論語》裏面有類似的記載,大徒弟在屋裏跟老師對話,等老師走了,很多人追着大徒弟,問剛纔老師講了些什麼?

反觀墨家,同樣是弟子衆多,墨家更像是幫會,而不是學術組織,帶藝從師的人不在少數。墨家首領叫“鉅子”,核心弟子各有所長,彼此分工,像是某些堂主,同樣是弟子帶弟子的形式。墨子跟弟子之間的關係,除了先生和學生的關係之外,還有領導和下屬的關係,遠不如孔子這般亦師亦友的親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