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後半程

在各種體育比賽裏,自己所關注的運動員上半場手氣不順,很是被動,連看的觀衆都着急;而到了下半場,變了個人似地,指哪打哪,手到擒來,我進敵退,蕩氣迴腸。此種現象毫無疑問增添了體育比賽的魅力,國人很是熟悉的檯球高手丁俊暉,梁文博皆喜導演這種“悲喜劇”。

而整個人生過程就不同了,生命的歷程畢竟不是體育比賽;到了後半程,一天不如一天(儘管這樣說太直接令人有點泄氣),規律就是規律,不由你的個人喜好和感覺來。

學者周國平說:“到了一定的年紀,總要學會與周遭的一切和平相處。”再說得直白點就是,要習慣自己越來越下風的狀態,幾十年吶。

歲月無情,猶如刻刀;而智慧的人,懂得如何運用這把刻刀,雕刻出屬於自己的另一番輝煌人生。

學會置頂以下四種能力,把人生下半場過得明媚從容。

一,免疫力

人生下半場,免疫力是最大的競爭力。大學者梁漱溟先生經常一大早就出門鍛鍊,去北海公園慢跑、打拳。在讀書寫作的間隙,他也會擱筆活動一下筋骨,一絲不苟地做伸腰、蹬腿等運動。

平素則飲食節制,堅持定時少量、食不過飽的原則,從不大喫大喝。健康的生活習慣,讓他在九十歲高齡時,仍能聲音洪亮地登臺講課,贏得喝彩。

人生是一場超級馬拉松,拼的不是開始時誰更快,而是看誰的耐力更持久。

健康飲食,善待身體,疾病就難以侵襲。堅持鍛鍊,你腳下的每一步路,就會悄悄逃離疾病與衰老。

有一個規律的生活和一副好的體魄,我們才能扛住生活的捶打,從容應對世事的刁難。

二,遇事穩得住

做事穩得住,不管面對什麼局面都能處變不驚,發揮出最好的狀態。一個人聰明不稀奇,難得的是行事穩,不急躁,不趔趄,不露怯。

有句話說的好: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微笑着面對任何事,此亦長壽之道。

面對人生的各種變化,有人瞬間慌神,有人從容應對,有人抱怨連連,有人積極生活。

究其根本,其實正是不同的心態造成:不同的心態,太在乎什麼,故而就造就了不同的結果。

不管遇到什麼坎坷,你越慌亂,就越容易出錯,你越冷靜,才越容易找到出路。

人這輩子,只有擺正心態,穩住自己,扛得住事,才能讓生活保持井然有序,終能迎接來“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最終勝利。

穩鍵,是一種靠譜,一種心安,更是一步步踏實付出的歷練。遇事穩得住,則不懼,不慌,不亂,如此才能安穩渡過生活坎坷。

三,鈍感力

生活中你是屬於這樣的人嗎?工作中,別人的一句輕巧巧的話,甚至一個微表情,你腦子裏卻已經翻江倒海,聯想、腦補了各種可能,質問了自己無數遍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平時走在路上,也總感覺大家都在盯着你,總怕自己出岔、露糗,結果越緊張越出錯。

殊不知,你的腦海裏那些忐忑不安,一切不過是你自己給自己編織的假象,其實大家根本無暇注意你。

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自己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所以,要想後半程腳步輕捷,輕鬆活着,就得收起你過於敏感的觸角,不亂想,不猜想。

當你放下了別人的目光,也就拔下了心上的一根根刺,他人就可以靠近你了。

四,認知力

楊絳先生曾收到一位年輕人的來信,信中多是抱怨社會浮躁、人心難測。楊絳看完後回覆道:“你主要的問題,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一個人讀書的次數,決定了認知的高度。認知的層次,決定了處世的高度。

前行的路上,與其隨波逐流,不如靜下心來去讀書,提升自己的認知,豐富自己的大腦。

勤讀書:給大腦充電,打破思維侷限,遇見更好的自己。多記錄:將書中所學所得記錄下來,及時補充知識盲區。常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和過去的自己對話,反省自己的不足。

讀書的意義就是:哪怕深陷泥濘,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這個世界變又變,但我依然愛如初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