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情绪来去而非压抑

孩子的责任感开始于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态度包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教育方式包括向孩子示范处理情绪的可接受的方法的能力。

要达到这两个要求,有相当大的挑战。我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让我们充分准备好如何处理感情问题,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强烈的情绪,当他们遇到孩子的强烈情感爆发时,他们的方法是拒绝、否认、压制,或者美化,他们会使用一些没有帮助的断语:

否定:你并不是真的像你说的那么想的,你知道你爱你的弟弟。

否认:问题不在你,你只是这一天很倒霉,心情不好罢了。

压制:如果你再说一次“恨”这个字,我会狠狠揍你一顿。好孩子不会感觉到恨的。

美化:你并不真的恨你姐姐,可能你不喜欢她,在我们的家庭里,我们没有恨,只有爱。

这样的话没有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情感就像一条河流,是无法阻止的。强烈的情感就像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不能被否定,无法讲道理,也不能不切实际地空谈。

试图忽略这些情感就会导致灾难,它们必须得到承认,它们的力量必须得到认可,必须重视它们,要机智地转移它们的方向。通过这样的疏导,强烈的感情可能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兴奋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轻松和欢乐。

这些都是崇高的目标,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在理想的目标和日常的实践中间搭起一座桥梁呢?我们该从何处着手呢?

答案似乎存在于制定一个结合了长期和短期努力的计划。首先,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品质教育取决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品质特征无法通过语言传输,而必须通过行动来传达。

长期计划的第一步是要关心孩子的想法和情绪,不要针对他们的行为、他们外表的服从或者反抗做出反应,而要对引起这个行为的真实想法做出回应。

我们如何能够意识到孩子的所想、所感呢?孩子会给我们提供线索。他们的情绪会通过他们的言辞、语气、手势、姿态流露出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

我们心里的座右铭是:让我理解,让我表现出我的理解,让我在用词上不要表现出批评和谴责。

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表现沉默、不活跃、走路拖拉,我们从她的步伐就能看出,她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依照我们的座右铭,我们不应该用批评的话语开始谈话,例如:

“你那是什么脸啊?”

“你怎么啦?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你这次又干了什么?”

“你今天遇到了什么麻烦?”

既然我们要关心孩子的情绪,我们就应该避免那些只能带来厌恶的评论,避免那些让她希望再也不要回家的评论。孩子有权利获得声称爱他们的父母的同情的回应,而不是嘲笑和讽刺。例如:

“你遇到不开心的事了。”

“今天你不是很顺利。”

“看起来你今天过得很不愉快。”

“有人让你不高兴了。”

比起那些“出什么事了”“你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事”的问句,以上的陈述句要更可取。问句表达的是好奇,陈述句则传达同情。不过即使是父母充满同情的话语也不能马上改变孩子的坏情绪,孩子需要时间来吸收父母理解的话语中所表达的爱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