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好好說話

養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幫助孩子成爲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

如何教化孩子?只能用人道的方法,要承認過程就是方法,結局並不能證明手段的有效和正當,在我們努力教育孩子待人接物、爲人處事時,要想有效果,就不能傷害他們的感情。

孩子從經驗中學習。他們就像溼水泥,任何落到他們身上的話都能對其造成影響。因此,重要的是,父母要學會跟孩子談話時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對他們造成傷害,不要削弱孩子的自信,或者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自我價值失去信心。

父母制定家庭的基調,他們對每個問題的迴應決定着這個問題是會升級還是降級。因此,父母需要拋棄那些拒絕的語言,要學會接受的語言。他們也確實知道這些語言,他們聽到自己的父母和客人、陌生人說話時就是使用這種語言。那是一種保妒情緒、而不是批評行爲的語言。

一個穿着牛仔服的大學生過街時,一個出租車司機差點撞到他,出租車司機極爲憤怒,開始責罵他:“你怎麼不看看你要去哪兒啊?你這個遊手好閒的傢伙!你想找死啊?可能你需要你媽媽拉着你的手!”

年輕人站直了身體,平靜地問道:“這就是你對醫生說話的態度嗎?”司機深感後悔,向年輕人道了歉。

當父母跟孩子說話時,如果把孩子當作醫生似的,那麼他們就不會激怒孩子。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馬斯·曼恩說:“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明。”但是,言語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治療,也可以用來傷害。父母需要富有同情心的語言,一種縈繞着慈愛的語言。他們需要能夠傳達感情的言語,需要能夠改變情緒的迴應,需要能夠鼓勵善意的句子,需要能夠導致領悟的答案,需要能夠傳播尊重的回答。

世界在和思想對話,當父母學會了人道的、對孩子的需要和感覺敏感的語言時,他們就是在和心說話。這不但能夠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自信而可靠的自我形象,同時也教育了孩子對待自己的父母要尊重和體貼。

舉個例子,一位父親參加了一個指導小組,這個小組是爲那些希望學會用更有效而且更人道的方法跟孩子交流的父母開辦的。幾次會之後,學員張先生和輔導員之間有了下面這段交談:

張先生:看起來我以前對孩子說的每件事都是錯誤的。但是,我發現很難改變我教育孩子的方法。

輔導員:改變一個人的態度並學習新的技巧不是那麼容易的。

張先生:不僅是這樣,而且如果你說的是正確的話,那麼我以前對待孩子時,就沒有給他們尊重和尊嚴。怪不得他們不尊重我,不聽我的話。

輔導員:你是不是因爲你沒有了解更好的方法而責備自己?

張先生:我想你說的對,我在責怪自己的同時,也怪我的孩子,而不是改變談話的方式。好了,現在我知道該怎麼做了。我必須不再責備孩子,試試看你建議的人道的語言是不是真的有效。

張先生帶着他九歲的女兒去他工作的地方,那天,他的辦公室正在油漆。他講述了下面一段談話:

父親:我受不了油漆和灰塵的氣味,所有的東西都亂七八糟的。

女兒:你不得不這樣工作,真是太可怕了,太亂了。

父親:是的。

女兒:你喜歡我對你說的話嗎?

父親:我喜歡,我對自己說:“你能理解我的感受。”

女兒:我注意到,最近你就是這麼跟我說話的。

找一種人道的語言來代替我們平常的說話方式,當父母努力帶着關心迴應孩子時,回報是豐厚的,孩子聽到了差別,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跟父母說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