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社:儒教極簡史2

(接續)由於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一個昊天上帝被祭祀成了五個帝,各自拜各自的,最高神連點權威都沒有,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把“太一”推崇爲最高神,五帝是太一的輔助。宗廟制度,郊祀制度,太一神的確立,以及宗教禮儀的定製標誌着禮教的正式形成,這時候跟孔子還沒啥關係。

西漢之初在劉邦眼裏,孔子的地位跟信陵君差不多。漢成帝在位時,因爲重金求子無果,神也拜了不少,實在沒轍了,跟下屬吐槽。這時候有個叫梅福的儒生,幫忙分析道:您沒有兒子,是因爲上古的賢王的子嗣沒有得到祭祀,所以……古人的大腦回路真奇特,漢成帝居然信了。然後梅福接着說:孔子就是殷人的後代,雖然不是正統,但封孔子的子孫爲殷後,也是合乎禮制的。根據梅福的建議,漢成帝封孔子嫡孫孔吉爲“殷紹嘉侯”,一個月後,孔吉又進爵爲公。這是孔子進入國家公祀的第一步。

西漢末年漢平帝時,把孔子和周公一起被列入國家正式祀典。孔子也被封爲“公”,地位和周公相當。

北魏孝文帝,封孔子爲“文聖尼父”,諡號爲文聖。隋唐,封孔子爲“先師”。宋朝,封爲“玄聖文宣王”,西夏,封爲“文宣帝”,元朝封爲“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朝封爲“至聖先師”,清朝封爲“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從西漢末年到中華帝國,孔子一直都是封建禮教的形象代言人。

四、康有爲對封建禮教的改革

19世紀末在內憂外患頻頻發生的情況下,康有爲推行政治變革的同時,也提出了改革儒教的主張。康有爲認爲:“儒教缺乏宣教的功能,致使其他邪教(主要指基督)乘虛而入。基督教的教堂遍地皆是,儒教卻固守禮制,每縣僅有一座孔廟。這種情況,太不能適應儒教教義宣傳的需要。”

康有爲的儒教改革主要包括:

①人才計劃:選拔、培養的發明孔子之道的儒者,不再僅是培養國家官吏的後備,而是培養如同西方那樣的神父、牧師。

②除神計劃,儒教的傳統制度,有百神祭祀。自然界的神靈,是上帝的下屬;人間有功於國、有德於民的賢人,也得“祀以爲神”。康有爲認爲“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以後只祭天與祖。

③出國傳教,康有爲建議國家出錢,在外國設置儒教學堂,效法基督教在中國一般,把儒教傳出去。

④擴充信衆,以往的孔聖只允許先生和學生祭拜,卻禁止其他人羣,尤其是婦女祭拜,康有爲認爲這樣不利於儒教的發展,提出“人人可以祭孔,人人可以祭天”的新主張。

⑤規範禮儀;康有爲反對向孔子行鞠躬禮,要遵從古禮,實行跪拜。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1913年8月,康有爲和他的孔教會,要求民國設孔教爲國教。國會所制定的憲法草案雖然沒有明確定孔教爲國教,但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爲修身大本”,算是有條件地接受了孔教會的主張。

1913年6月,袁世凱通令尊崇孔聖,9月3日,經教育部批准,孔教會在國子監舉行祀孔典禮。1914年1月29日,代替國會的政治會議通過祭天、祀孔議案。

袁世凱也折中了康有爲的改革措施,要求:“各地方孔廟,由各該長官主祭,用以表示人民,俾知國家以道德爲重”,一邊大搞祭祀,一邊聲明“祭孔不是宗教”,在禮儀方面,改跪拜爲鞠躬。袁世凱掛了之後,康有爲又去找宣統皇帝,輾轉良久,最終帶着極大的失望離開了人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