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父母的不敢觸碰之地

歡迎來到博星教育108將講師朱老師課堂,這裏是朱老師第1953天早安問候。

最近微博上有一個話題:你覺得現在的學生最缺少什麼?

引起非常多共鳴的回答是:

從來沒人教你友誼破裂、家庭不和睦、情感受挫、親人離世、寵物生病、遇到創傷、被欺凌、抑鬱焦慮、孤獨、寂寞、壓力大時怎麼辦。

不愁喫穿,滿黑板的公式和文字,知道發燒了吃藥,成績差了惡補,唯獨沒有人把你的情感生存當回事。

“情感生存”這個詞,對很多父母來說是陌生而抽象的,他們也沒法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動盪,甚至更多的是態度是迴避。

比如:你別太敏感了,堅強一點,你想那麼多根本沒意義,你現在的主業是學習;還有一種“展望未來”式的洗腦:你以後上大學就好了,你工作和結婚以後就好了等等。

可現實就像網友說的,每個階段都有難處。

我們中國人歷來對情感的防禦很深,父母當年也沒有得到過來自長輩的情感照顧,所以他們“不會”關注自己孩子的內心活動,這不難理解。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父母如果進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當中,會激活自身那些受傷脆弱的陳年往事,就如海浪席捲一般讓人無力招架,因此他們教導孩子用堅強來進行情感隔離。

但在我看來,真正的堅強背後恰恰是一個人被注入了情感之後的選擇;缺少了情感的支撐,不叫堅強,只是硬挺。

另外一種解釋,父母潛意識認爲不對孩子使用情感,是對自己父母的忠誠。因爲我的父母不會的事情,我竟然會,這種背叛很難承受,也是內在未分化的表現。

內心充盈的孩子,不一定需要很多光環傍身,TA流露出來的篤定和安全感比起所謂的光耀門楣,是更加寶貴的人生資源。

空心病的緣由,就是那些孩子只是作爲考試機器在“赤身裸體”搏殺,而太缺乏來自父母在情感上的迴應。

情感迴應包括從小到大孩子的表現和存在能夠被父母看見,父母真心爲孩子的能力感到雀躍,而不是隻在聽話和考滿分的時候纔出現。

還包括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耐下心來提供撫慰,成爲孩子堅定的後方。

如果一個人的情緒或情感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響應,TA就沒辦法將這部分整合到自體當中去,這個人的整個內在就是破碎的,即便日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和充實。

這就是心理學家科胡特所界定的悲劇人,他們看起來像人,行爲是人,但卻感覺到生活是苦役,成就是虛無。

弗洛伊德讓我們去愛,去工作;科胡特告訴我們,不僅如此,人更需要擁有爲自己去愛和工作的能力而感到自豪的體驗。

這些體驗正是父母曾經給予給孩子的積極迴應,是它們讓孩子的情感生存下來,逐漸紮實。

情感是自體的核心,是一個孩子的底氣所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