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愛自己”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恰好上週有個微信好友和我聊了這個問題。

TA被情緒問題困擾一段時間,有自己的心理諮詢師,但出於心理諮詢設置,在“諮詢空窗期”時發生了需要處理的情緒問題,並感覺自己無力應對,需要另尋途徑幫自己。

我做了兩個說明:第一我不從業,第二建議TA遵循諮詢設置,不要長期同時找兩位心理諮詢師。

之後簡單的瞭解一下TA遇到的問題。總結一句話:遇到了一些事有情緒,認爲負面情緒能被及時處理纔是愛自己。

我給TA的反饋是:人的情緒像小孩子一樣,都需要成長,如果不讓這個過程發生,纔是不愛自己。

TA非常有悟性,立刻就明白自己的“癥結”在哪裏,並說出了很多無需外力,自己一個人就能完成的情緒調節方法。

在年齡判斷中,我們會分爲實際年齡和心理年齡,我們可以把兩個年齡背後的“自己”稱爲“外在自己”和“內在自己”,“愛自己”真正的含義就照顧好兩個自己。

生活中,我們更懂得怎麼照顧好外在自己,就算做不好,也能自知。比如可能控制不了自己熬夜刷手機的習慣,但也知道熬夜刷手機對自己的身體不好;比如爲了穿更多漂亮的衣服,或爲了健康想減肥,制定了很棒的計劃並堅持完成,最終實現目標。

對於照顧內在的自己,我們很多時候會不得其法。比如看到一個人就生氣,我們只感知到了生氣的情緒,卻不清楚自己爲什麼會生氣;或者被冒犯時明明很生氣,我們礙於環境因素,壓制了自己的氣憤,當然也會有人選擇不壓抑自己,只是大多數會在冷靜後萌生懊悔的念頭,對自己又是另一種情緒折磨。

在很多場合我都用孩子摔跟頭比喻。同樣程度的摔跟頭,小一點會哭個不停,因爲會感覺到疼,或者有“受挫感”;大一點會看看身邊有沒有大人,如果有就用哭聲吸引他們的關注,如果沒有就自己站起來;再大一點,就知道如果摔一跤就哭,是會被別人笑話的,甚至很多老年人摔一跤傷得很嚴重,也不會哭。

內心的成長就像應對“摔跟頭”的能力成長,如果我們禁止那個“一摔就哭的小孩”跟着外在自己長大,不僅不是愛自己,更相當於自己剝奪了自己成長的權力,甚至可以用“殺了自己”來形容。

如果用關係來形容,就像歸辛樹、歸二孃夫婦和歸鍾。歸鍾自幼多病,歸辛樹夫婦用自己理解的方式照顧着兒子,給他最好的東西,教他武功,以致在《鹿鼎記》時,歸鐘不僅有刀槍不入的肋夾護身,還有匹敵當世一流高手的身手。只是在刺殺康熙時,夫妻兩個人拼死爲兒子殺出逃生的血路,卻因歸鍾自己找不到出口折回,一家人慘死。

在精神分析領域,有撫養孩子就是讓孩子陪自己重新成長的理論,可見“愛自己”和“養育孩子”在理念上有相通之處。

不管實際年齡多少歲,我們可不可看見、接納那個還是孩子的內在自己,允許TA長大,並認爲TA可以擁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這是我認爲的“愛自己”。

(本文原創,如非授權請勿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