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辨


在此討論一個關於人的認識世界方面的問題。禪宗有一個廣爲流傳的說法,認爲人在參悟前、參悟中和參悟後,一般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達到三種境界,就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爲什麼是這樣呢?

因爲剛出生的童年時期,別人說什麼,自己就相信什麼。自己看到世上得萬事萬物,和普通人看到的沒有什麼差別。

但隨着人的閱歷的增加,尤其是到了中年,由於世界和人心的複雜,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跟童年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時看到的山和水,都已不再單純。太多的指鹿爲馬,太多的被慾望和名利所累。

到了老年,人經歷了太多的世事,無數的沉浮和希望失望,並且從崗位上退下,脫離了一些束縛,悟透了許多道理。於是山又回到了單純的山,水又是原來鮮活的水。

以上是比較流行的,爲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一般的解釋之一。我認爲有它的道理。

有人則從禪宗參悟方面進行解釋,我認爲也相當得精彩。大家可以去百度查找有關的資料。

所以看待世界可以有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有時會得出不太相同的結論。以下我想說說在自己某種視角下的結論。

在我看來,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對於天性感知能力強的人,人生看待世界的境界應該和以上說的顛倒,就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有什麼理由這樣說呢,請繼續看以下解釋,但願能夠對大家有所啓發:

一、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童年時代,他對世界充滿着懷疑,有數不清的問題,會天天向家長和周圍的熟人問這問那。即使得到了答覆,在對其中大部分相信的前提下,還會繼續找出爲什麼後面的爲什麼。

更主要的是,會對許多現象不得其解,世界對他充滿着神祕感。有少數時候,甚至把夢境當做爲現實。

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青少年時代。通過接受課堂教育,突然明白這個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着客觀的規律,人需要透過現象去看本質。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歸於科學的麾下,科學萬能。宗教是欺騙人們得鴉片。

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人過了中年,或者經歷了更多的世事,讀了更多的書,吸取了更多的知識,認知的領域更加擴大,並遇到了一些常理無法解釋的神祕現象,於是漸漸對世界的本源是物質,人認識的世界是“客觀”的這一說產生深刻的懷疑。很多人被康德的思想所折服,覺得自己所看到,也僅僅能夠認識的,永遠是打上主觀烙印的世界。至於什麼“客觀”世界,因爲存在於人的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這些感覺能力之外,永遠無法被人所看見和把握。

客觀的山和水,是人永遠也看不見的。能夠看見客觀山水的人,已經不能稱之爲人,而是等同於神靈。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色盲,色盲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正常人。也就是說,人們如果將“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色譜名字,顛倒着重新命名,比如把赤色命名成紫色,把橙色命名成藍色,並且以此類推,那麼也不會妨礙光學技術的發展。因爲人都是帶着有色的“眼鏡”在認識着這個世界。

有了以上的認識,人或許會變得謙虛,變得知道天高地厚,不會迷信人定勝天,不再覺得人類無所不能。世界的莊重、深沉、無限、美妙與神祕感可以重新回到自己的心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