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之《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

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

讀書,可以陶冶你的心情,可以放鬆你的思想,還可以使你獲得更多的知識,知道更多的事實,讓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讀書,是一個自我淨化心靈的過程,使我們的心靈變得更加晶瑩剔透,熠熠生輝,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

多讀書,就會多自信;多讀一點,就會多一點魅力;多讀一點,就會多一點信念;多讀書,你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一、好讀書和讀好書。

1、讀書的快樂。

讀書快樂有三:

一在,求知慾的滿足;

二在,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

三在,自身精神的豐富和生長。

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有從容的心境。

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在他們衆所周知的聲譽背後,往往有一個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終身讀者,即一輩子愛讀書的人。

嚴格地說,好讀書和讀好書是一回事,在讀什麼書上沒有品位的人是談不上好讀書的。

所謂品位,就是能夠通過閱讀過一種心智生活,使你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終處在活潑的狀態。

世上真正的好書,都應該能夠發生這樣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智力活躍的青年並不天然地擁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躍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勵,而正是通過讀那些使他品嚐到了智力快樂和心靈愉悅的好書,他被引導進入了作爲一個整體人類心智生活之中。

2、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含金量。

世上許多書只有很低的含金量,甚至完全是廢礦,可憐那些沒有鑑別力的讀者辛苦地去開鑿,結果一無所獲。

含金量高的書,第一言之有物,傳達了獨特的思想或感受;第二文字凝練,賦予了這些思想或感受以最簡潔的形式。

這樣的書自有一種深入人心的力量,使人過目難忘。

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喫的東西。

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是對的。

一個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逸聞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當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

甚至可以說,他們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爲世界本無定相,它對於不同的人呈現不同的面貌。

3、從一個人的讀物大致可以判斷他的精神品級。

其一,書籍中存在着一個用文字記載的傳統,閱讀使人得以進入這個傳統;電視以現時爲中心,追求信息的當下性,看電視使人只活在當下。

其二,文字是抽象的符號,它要求閱讀必須同時也是思考,否則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義;電視直接用圖像影響觀衆,它甚至忌諱思考,因爲思考會妨礙觀看。

書籍使人成爲文明人,電視使人成爲野蠻人。

4、讀書的心情是因時因地而異的。

有一些書,最適合於在羈旅中、在無所事事中、在遠離親人的孤寂中翻開。

這時候,你會覺得,雖然有形世界的親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無形世界的親人相逢了。

在靈魂與靈魂之間必定也有一種親緣關係,這種親緣關係超越於種族和文化的差異,超越於生死,當你和同類靈魂相遇時,你的精神本能會立刻把它認出。

5、讀那些永恆的書,做一個純粹的人。

學者是一種以讀書爲職業的人,爲了保住這個職業,他們偶爾也寫書。

作家是一種以寫書爲職業的人,爲了保住這個職業,他們偶爾也讀書。

讀書唯求愉快,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關於這種境界,陶淵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不過,我們不要忘記,在《五柳先生傳》中,這句話前面的一句話是:“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可見要做到出於性情而讀書,其前提是必須有真性情。

那些躁動不安、事事都想發表議論的人,那些渴慕榮利的人,哪裏肯甘心於自個兒會意的境界。

二、讀書的旨趣。

1、讀書的目的。

人之所以讀書,無非有三種目的。

一是,爲了實際的用途,例如因爲職業的需要而讀專業書籍,因爲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讀實用知識。

二是,爲了消遣,用讀書來消磨時光,可供選擇的有各種無用而有趣的讀物。

三是爲了獲得精神上的啓迪和享受,如果是出於這個目的,我覺得讀人文經典是最佳選擇。

人類歷史上產生了那樣一些著作,它們直接關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重大問題,因而是人文性質的。

同時其影響得到了許多世代的公認,已成爲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因而又是經典性質的。

把這些著作稱作人文經典。

在人類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經典構成了一種偉大的傳統,任何一個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無法忽視其存在。

認真地說,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都能算是閱讀的。

譬如說,我不認爲背功課或者讀時尚雜誌是閱讀。

2、真正的閱讀。

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字符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裏的漫遊,是在這漫遊途中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因而是一種個人化的精神行爲。

什麼樣的書最適合於這樣的精神漫遊呢?

當然是經典,只要我們翻開它們,便會發現裏面藏着一個個既獨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一個人如果並無精神上的需要,讀什麼倒是無所謂的,否則就必須慎於選擇。

也許沒有一個時代擁有像今天這樣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閱讀得少。

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人尤其必須懂得拒絕和排除,才能夠進入真正的閱讀。

3、經典屬於每一個人。

圖書市場上有一件怪事,別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質論價,唯有圖書不是。

同樣厚薄的書,不管裏面裝的是垃圾還是金子,價錢都差不多。

更怪的事情是,人們寧願把可以買回金子的錢用來買垃圾。

至於把寶貴的生命耗費在垃圾上還是金子上,其間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錢可以衡量的了。

古往今來,書籍無數,沒有人能夠單憑一己之力從中篩選出最好的作品來。

幸虧我們有時間這位批評家,雖然它也未必絕對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評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麼獨立思考的讀者也不妨聽一聽它的建議。

所謂經典,就是時間這位批評家向我們提供的建議。

對經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讀法。

一個學者可以把經典當作學術研究的對象,對某部經典或某位經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證和詮釋的功夫,從思想史、文化史、學科史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是學者的讀法。

但是,如果一部經典只有這一種讀法,就要懷疑它作爲經典的資格,就像一個學者只會用這一種讀法讀經典,就要斷定他不具備大學者的資格一樣。

唯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經典才配叫做經典,它們不但屬於歷史,而且超越歷史,彷彿有一顆不死的靈魂在其中永存。

正因爲如此,在閱讀它們時,不同時代的個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種靈魂覺醒的驚喜。

在這個意義上,經典屬於每一個人。

4、如何讀經典?

無論《論語》還是《聖經》,無論柏拉圖還是康德,不妨就當作閒書來讀。

閱讀的心態和方式都應該是輕鬆的。

千萬不要端起做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

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

這裏有一個浸染和薰陶的過程,所謂人文修養就是這樣薰染出來的。

在不實用而有趣這一點上,讀經典的確很像是一種消遣。

事實上,許多心智活潑的人正是把這當作最好的消遣的。

能否從閱讀經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極大愉悅,這差不多是對心智品質的一種檢驗。

不過,經典雖然屬於每一個人,但永遠不屬於大衆。

讀經典的輕鬆絕對不同於讀大衆時尚讀物的那種輕鬆。

每一個人只能作爲有靈魂的個人,而不是作爲無個性的大衆,才能走到經典中去。

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於閱讀經典這種美妙的消遣,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距離一切大衆娛樂性質的消遣多麼遙遠。

經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個寶庫,它就在我們身旁,其中的財富屬於我們每一個人。

閱讀經典,就是享用這筆寶貴的財富。

凡是領略過此種享受的人都一定會同意,倘若一個人活了一生一世,從未踏進這個寶庫,那是遭受了多麼巨大的損失。

三、文學的本質是從無到有。

1、在無書的日子裏。

出外旅行,在某個僻遠的小鎮住進一家小店,趕上天陰落雨,這該死的連綿的雨把你悶在屋裏。

你拉開提包鎖鏈,呀,糟糕之極! 竟然把該帶在身邊的一本書忘在家中。這是每一個出外的人經常會碰到的遺憾。

你怎麼辦? 身在他鄉,陌生無友,手中無書,面對雨窗孤坐,那是何等滋味?

讀書如聽音樂,一進入即換一番天地。時入蠻荒遠古,時入異國異俗,時入霞光夕照,時入人間百味。

一時間,自身的煩擾困頓乃至四周的破門敗牆全都化爲烏有,書中世界與心中世界融爲一體。

人物的苦惱趕走自己的苦惱,故事的緊張替代現實的緊張,即便憂傷抑鬱之情也換了一種。

藝術把一切都審美化,醜也是一種美,在藝術中審醜也是審美,也是享受。

你讀書,尤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先賢智者相交。

這些先賢智者著書或是爲了尋求別人理解,或是爲了探求人生的途徑與處世的真理。

不論他們的箴言溝通於你的人生經驗,他們聰慧的感受觸發你的悟性,還是他們天才的思想頓時把你矇昧混沌的頭顱透徹照亮。你的腦袋彷彿忽然變成一隻通電發亮的燈。

2、寫書比讀書幸福得多了。

讀書是欣賞別人,寫書是挖掘自己。

寫作能使你愈來愈公正、愈嚴格、愈開闊、愈善良。

你受益於文學首先是這樣的自我更新和靈魂再造,否則你從哪裏獲得文學所必需的真誠?

讀書是享用別人的創造成果,寫書是自己創造出來供給它人享用。

文學毫不寬容地排斥仿造,人物、題材、形式、方法,哪怕別人甚至自己使用過的一個巧妙的比喻也不容在你筆下再次出現。

當它所有的細胞都是新生的,才能說你創造了一個新生命。

於是你爲這世界提供一個有認識價值、並充滿魅力的新人物,它不曾在人間真正活過一天,卻有名有姓有血有肉,並在許許多多讀者心底深刻並形象地存在着。

一些人從它身上發現身邊的人,一些人從它個性中發現自己。

人們從中印證自己,反省過失,尋求教訓,發現生存價值和生活真諦……

3、內在的眼睛。

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內在的眼睛。

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見意義。

被外在的眼睛看見的,成爲大腦的貯存;被內在的眼睛看見的,成爲心靈的財富。

許多時候,我們的內在眼睛是關閉着的。於是,我們看見利益,卻看不見真理,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

我們的日子是滿的,生命卻是空的;頭腦是滿的,心卻是空的。

外在的眼睛不使用,就會退化,常練習,就能敏銳。

內在的眼睛也是如此。

寫作便是一種訓練內在視力的方法,它促使我經常睜着內在的眼睛,去發現和捕捉生活中那些顯示了意義的場景和瞬間。

只要保持着寫作狀態,這樣的場景和瞬間就會源源不斷。

相反,一旦被日常生活之流裹挾,長久中斷了寫作,便會覺得生活成了一堆無意義的碎片。

事實上它的確成了碎片,因爲內在眼睛是關閉着的,靈魂是昏睡着的,而唯有靈魂的君臨才能把一個人的生活形成爲整體。

讀書是接受別人的沐浴,寫作是一種自我淨化。

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你的創作中,都帶着光澤、帶着聲音、帶着生命的氣息和你的情感而再現。

多麼令人迷醉啊!

丁俊貴

2023年2月23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