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警惕罪恶感的侵蚀 我的思考是:

这周《幸福之路》讲到了罪恶感。我解读罪恶感是一种人们对自己的惩戒,是社会群体为了规范人群而实施的一种精神桎梏。

本书作者指出全盘接受群体道德却又违背道德的人一旦失去归属,便会极为痛苦,对这种灾难的恐惧和大难临头的痛苦,很容易使他因为自己的行为产生罪恶感。

社会层面的道德违背所带来的罪恶感显而易见,并不需要我过多的赘述。我想讨论的是那种隐藏在看上去理所当然的行为背后,所带来的人们无意识下的罪恶感,这才是真正影响生活不幸福的潜在的重要心理之一。

那么,哪些是隐性的罪恶感?
1、成绩不好就是一个笨孩子;
2、搞事业的女生是没有责任心的妈妈;
3、对父母百依百顺才是真正的孝顺;
4、没把家庭照顾好就不是一个好妻子。等等

这些看上去合理的信念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我们不自觉地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当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内心就开始自我谴责,于是产生罪恶感。但细细审视这些信念,它真的合理吗?认真想想,一个世俗的道德标准里包含了多少匪夷所思的愚昧和荒谬。

要正常地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人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反抗这种病态的信念。审视它,拒绝它,不要让自己总是摇摆不定于理性与童年迷思中。

父母也是凡人,他们的话不全都是正确的,他们所传授的信念有着其时代特点,但人生是不断前行的进程,很多信念与标准已然不适合当前的时代发展,需要我们检视它们的存在,判断它们是否值得你尊崇,反问自己接受的这些信念是否让生活变得更好。

作者提出罪恶感绝非美好生活的发端,实际上刚好相反。罪恶感中存在某种轻贱、缺乏自尊的东西,而缺乏自尊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它会让人不快、让人自卑。传统道德观向来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罪恶感就是这种非理性的自我聚集的一部分。而理性是对其有效的治愈方法。

我的思考是:

当我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所产生的愤怒不全然是孩子的成绩,而是我主观地认为自己没有教导好孩子,我害怕的是别人指责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我有罪!

而孩子在面对成绩不理想时母亲的愤怒,他所产生的是我是个笨孩子,我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我辜负了母亲的期望。我有罪!

让我们都从罪恶感中走出来,把关注点从自我谴责和否定上,转移到如何改变当然所面临的问题上,重新调整学习的状态和方案。


最后,回到书中作者说到:“人生最无聊的莫过于作茧自缚,而最愉快的则莫过于把关注和努力都投向外部。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处理内心的冲突,不如训练自己学习用理性的态度觉察、审视、放下桎梏自己的枷锁,并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外部目标,这才是真正让人满足的幸福的力量。”

与君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