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建构遐思 文/胡柳烟

 

若要在全球视野下分析中国的文化建构,就要注重研究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做出了哪些应对、改变,派生出来了哪些不同以往的思想潮流与政治实践,重新做了哪些社会组合与结构调整,而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着中国,重塑着中国的文化?面对西方的挤压,外部文化的影响,我们做出的调整又在现实中多大程度的改变着中国?在扶正与纠偏中,我们采取的策略有效吗,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长久利益吗?在那种新与旧,传统与革新,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锋、调整、熔接过程中,是否实质上生成了新质先进文化的发展驱动或结果,还是仅仅只是套装换了马甲?


另外一方面,在梳理传统文化时,应该秉持哪些中心原则在学术层面上是否要坚持先正本清源努力还原经典的本来面目后做出合于文化发展建构的批判与超越既然是合于文化发展建构的规律,那么所需要用到的历史眼光与现实投射,以及在天地范围内的生命关怀,又该以何种表述正确有力的表达出来?这中间采用什么方式与技巧,同样考验着研究者的能力。


假如还只是去做单一的线性的研究,在文科领域,其对现实人生的实际作用力就会越来越弱,反映在学科上的“无用论”将会更加凸显。一种学说、理论,在现实人生那里脱离人们的生活实践越远,也就会越缺少生命力,因此在实际上难以作用于世俗人心的发展变化,也就成了一种绝响,极大削弱了它本该产生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这不正是人文学科的窘境吗?作为一种知识,既无法从上至下传导或输送养分,又无能自下以上靠民众自觉获得,造成了别扭的局面,有粥的人被限制着分不下粥,饥渴的人找粥喝又不知去哪里找。


再就是针对科技的态度,假如无法从文化品性上对科技做出积极的呼应,是否会使文明的发展陷入冷硬的机械式图景、程式化的规范、无活力的平稳,因此失掉了人作为一种生命体最宝贵而富有生机的一面,消磨了人的灵性,也便消磨着人的人性与智性,所以必须保持应有的警惕。


这些作为对文化建构与生成的枝叶,都该被考虑进去,形成一些总的原则与方法论,以便文化更好地茁壮成长。


——胡柳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