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第十二章:顏淵篇〈12.5〉

讀《論語》第十二章:顏淵篇〈12.5〉

衣者郭郭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wú)。”

子夏曰:“商聞之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註釋】

①疚(jiù):內心痛苦,慚愧。

【翻譯】

①司馬牛很憂愁,說:“別人都有兄弟,就是我沒有。”

子夏說:“我聽到的說法是:‘死生各大有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態度認真而言行沒有差錯,對人謙恭而往來合乎禮節,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可以稱兄道弟。’君子又何必擔心沒有兄弟呢?”

②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由命運決定,富貴在於上天的安排。’君子認真謹慎地做事,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百度)

【心得】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己治人,《論語》一書記錄孔子曾多次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在這裏,孔子提出了“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觀點。《論語》前文說過“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與本節孔子提出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話的意思都是說:有德之人不會孤立無援,身邊也不會缺少追隨者,必定會有同他親近的朋友。用儒家的觀點來看,品德高尚的人不用擔心自己孤獨無助,他的德行會在無形中吸引許多品德同樣高尚的人,協助他、支持他。一個人身邊之所以不乏擁護者,是因爲其自身有吸引人的魅力。而一個人只有德行高尚,才能具有超凡的感召力與影響力。

綜觀歷史,對“德高不乏親善者”踐行最爲徹底的莫過於舜了。相傳舜出身寒微,五世皆爲庶人,是社會的下層。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瞽叟續絃,後母生了個兒子名叫象。舜的父親心術不正,後母惡毒陰險,弟弟桀驁難馴,這幾個壞人串通一氣,欲置舜於死地。但是面對這種情況,舜仍然對十分孝順,對弟弟也十分友善,沒有絲毫懈怠。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表現出了非凡的美德。相傳在舜20歲的時候,就以孝行聞名了。後來,堯向四嶽徵詢繼位人選,四嶽就向堯推薦了舜。堯多方考察,看到舜確實在各方面都表現出了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道德修養,便決定選舜做自己的繼任者。得了天下的舜德行依舊如一,他對待百姓寬厚仁慈。對百姓無心犯下的過錯,再大也諒解;而故意犯下的過錯,再小也要加以處罰。如果過錯有疑問,就從輕處罰。他懲罰犯罪之人,不罪及其子孫後代,他獎賞有功之人,卻綿延其子孫後代。他重視生命,認爲與其殺掉無辜的人,還不如取消一些不重要的刑罰。舜的美德深入人心,人們對他充滿愛戴之情,不管他到哪裏,人們都願意追隨着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這是多麼深厚的德行,多麼大的感召力呀。

關於如何獲得大家的擁護,贏得追隨者,子夏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是“敬而無失”,二是,“恭而有禮”。敬,是指一種內心端莊的姿態,是正直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度,秉持這種態度做事情,就可以減少失誤,這樣大家都會尊重你。另外一點就是對待他人要謙恭有禮,內心保持着一種恭敬的態度,舉止彬彬有禮,讓對方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如果你能做到這些,普天下的人就會對你如同兄弟手足一般,到那時,你還愁沒有朋友嗎?

如果我們能夠向舜學習,注重道德修養,即便德行不及舜那樣高尚,也能爲我們迎來衆多的支持者、擁護者,我們人際關係將更和諧,事業將更容易取得成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