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课例《草》研课3.0


话题一:于永正课例《草》教学设计梳理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内容。

2.结合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句。

3.感悟小草品质,当堂完成背诵。

教学重难点:

结合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句。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背诵一年级所学的古诗:《锄禾》《鹅》《画》,导入新课《草》。

2. 出示小黑板《草》的内容,简单介绍作者白居易,领读题目和作者。

二、自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重点领读“尽”。

2. 带着问题自读:这首诗写了什么,哪些地方看不懂。

学生不懂的地方:离离、原上、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交流困惑

学生提出疑惑,师生共同解答。

(1) 组词学习“原”。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与“园”进行区别,顺手板画“草原图”。

(2) 图画形式学习“离离”。利用“草原图”进行语言训练,理解“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3) 说话练习学习“岁”。引导学生用“岁”进行说话练习,了解“一岁”就是“一年”。

(4) 现场板画,学习“枯”和“荣”。学生在了解了“岁”的意思后,于老师通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不同,分别板画了小草的不同状态。继而感悟“枯”和“荣”的不同。

(5) 学习最后两句。引导学生学习“尽”的意思是“完”,将小草简笔画下面的根须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把画面意思讲出来,深入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四、主题升华

1. 感悟小草的品质

问题驱动:你们觉得小草怎么样?

引导学生从“坚强”到“顽强”的感悟。

2. 当堂背诵:角色扮演,当堂检测学生背诵情况

(1) 从妈妈、哥哥、奶奶不同角色检测,师生合作,巩固复习背诵。

(2) 反其道而行之协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话题二:对照2022版语文新课标第三、第四章的内容说说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梳理于老师的教学设计,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内容。

2. 结合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句。

3. 感悟小草品质,当堂完成背诵。

结合对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研读,于老师的整节课综合性地凸显出了语文核心素养。以语言运用的训练为主体(例如,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感悟自己不懂的词句),强调文化自信稳步渗透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例如,于老师在上课伊始指导学生背诵之前学过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老师课堂上紧扣教学内容设计的板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提升审美创造的体现)。

聚焦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的第二点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不难看出于老师的课堂上将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放在重要位置,在阅读与理解中积累词语(例如,拟定的第二条教学目标,以及在教学设计中梳理的第三部分“交流困惑”)。

话题三:以新课标为依据,说说于老师是如何达成本节课所设置的目标的。

这个话题我主要以新课标中的“情境性”为切入点,依据拟定的三个目标展开思考:

目标一: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内容。

在达成目标一的环节中,于老师先是领读了题目和作者,继而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注音自主朗读,在指名学生朗读时读得不准确的“尽”。由此可以看出于老师课堂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尽”字容易读成后鼻音,这也是在低年级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遇见一次纠正一次。

目标二:结合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句。

于老师的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困惑是这一课最值得我们研读的部分。根据学生提出的困惑(对古诗不理解的地方)于老师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看似水到渠成的环节,实则都是于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呈现,无不体现语文活动的情境性。

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于老师用图画形象生动地解读“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的含义。

情境一:结合生活情境理解“岁”是“年”的意思;

情境二: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图画展示小草四个季节的不同状态;

情境三:指导学生将“枯”和“荣”写在对应的图画下面;

情境四:继续丰富图画内容,理解“烧不尽”的深层含义;

情境五:联系“春风吹又生”理解“什么烧不尽”,将小草的根须画上;

情境六:根据最后一句诗邀请学生上台绘画小草的状态;

情境七:紧抓关键词“春风”,继续引导学生修改小草的状态。

聚焦以上情境,于老师的课堂上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在于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设计富有情趣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式的学习。

目标三:感悟小草品质,当堂完成背诵。

于老师的这节课在最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的环节堪称经典,寓教于嬉,寓教于乐。

情境一:给妈妈背诵,于老师化身“妈妈”鼓励学生“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情境二:给哥哥背诵,于老师故意说成“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检测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故意背诵不熟练,激发学生的背诵欲望。

情境三:给奶奶背诵,于老师化身没有文化、耳朵不好的奶奶,鼓励学生大声背诵,并故意反问加深学生对古诗中心思想的理解。

有情有趣的环节设计,有思有料的课堂呈现。耳熟能详的一首古诗,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儿童语文背后的精心与倾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