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於平淡,但不枯萎——記一次走訪

    最近參加了學生走訪活動,去了7位學生的家中,幾天的走訪讓我又想起了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寫道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第一家去到的是一個孤獨症孩子家中,他有嚴重的情緒障礙,母親因病去世,爸爸要養家餬口,所以他由年事已高的奶奶照顧。奶奶已經70歲了,孩子7歲,多動、易怒,跑得很快,奶奶照看他有些喫力,但是依舊每天坐很久的車、走很遠的路帶他去上課。五年了沒有看到太多的效果,但依舊堅持着,說起孩子,奶奶一臉無奈,我聽後也很無奈。

    第二家去的是一個唐氏綜合徵小朋友,她活潑可愛、家庭氛圍很好,看得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姐姐都很寵她,她在家裏很幸福,這種幸福都寫在了臉上和落在了行爲中,所以她也是很暖的一個孩子,在學校也深得老師們的喜愛。

    第三家去的是一個智障的女孩子家,她家住在一個小棚裏,這裏是她爸爸做事的地方,也是他們生活了五年的家。一家人生活在一間房子裏,房間除了兩張牀、一個衣櫃、一張桌子以外,連擺椅子的地方都沒有,我們站着聊了半個多小時。孩子長的很漂亮、運動能力很好,書寫閱讀也都不錯,但是算術一塌糊塗,這也是智障孩子的特點。媽媽平時有點寵溺她,所以在學校她總是由着性子來,老師很難管教,爲此我們也進行了一番討論。

    第四家去的是一個典型的孤獨症小朋友家中,爸爸爲了他辭去了高薪工作,全職陪護,媽媽在北京上班。他家是租的房子,很小,但很整齊,處處都放着孩子學習用品,不大牆上貼滿了孩子的獎狀。爸爸說自從孩子被診斷爲孤獨症以來,他們走遍了全國知名的康復機構,在陪同上課的影響下,爸爸也算得上一個出色的“訓練師”,孩子在他的指導下康復效果很好,但還是不能改變孤獨症小朋友刻板的典型特徵。家長的心態現在變得很好,接受了現實,爲孩子將來考慮的也很多。

    第五家去的也是一個孤獨症小朋友家中,爸爸媽媽去上班了,奶奶在家陪他。他是獨生子,家裏是外地的,爲了他讀書在這邊租了房子,房間很大,奶奶說是因爲孩子愛動,想給他大一點的空間活動,也挺好的,這樣對孩子來說比較好。孩子很奇怪,明明能夠說話、能聽懂,但就是不肯開口,興奮的時候則偶然間脫口而出。

    第六家去的是一個腦癱孩子家中,孩子是因爲出生兩個月時患了腦膜炎導致腦癱。醫生說後期康復可能要一筆鉅額的費用,媽媽講那時候一心只想他活着就好,是的,他活下來了,但真的連累了一個家庭。或許我不該用“連累”這個詞,因爲媽媽從他患病以來,就舉家來到這邊給他看病、做康復,他十歲時還不會走路,到現在能夠去學校讀書,媽媽臉上沒有絲毫的抱怨。

    家中還有一個姐姐和妹妹,媽媽在家照顧孩子,奶奶陪他上學,爸爸一個人出去工作,因爲上學距離遠,他行動不便,幾乎每天七八十快錢的車費,媽媽還是堅持讓他來上學,我不方便問他爸爸的收入,但一個人這樣養活一家人,怕很不易吧。當然學校中還有很多這種路途遙遠的孩子,無法做公共交通或者私家車但仍然克服困難來讀書,看到他們,我唯一的信念是:我在課堂上的每一秒中都要對得起孩子及家長的辛苦和期盼。

    第七家去的是一個言語障礙的小朋友家中。她的智商相對較好,只是說不出話,爸爸媽媽有穩定的工作,週一到週五跟爸爸媽媽生活,週末回爺爺奶奶家。我們去的是她爺爺家,姐姐也在,聽說她喜愛的老師要來,用自己喜歡的零食和水平擺滿了桌子,爺爺、奶奶也很開朗,她活潑、可愛。

    對普通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對於特殊孩子也是一樣。但是特殊孩子真的可能會影響整個家庭,但家人們依然很愛自己的孩子、很關注孩子的學習,看到這些家庭我想說:如果沒有好運,希望你能在平淡裏靠近幸福。

    願我能夠盡我所能,所發一點點光和熱,也希望能匯聚更多的光和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