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山





















    午飯後,大向對我說,“下了那麼久的雨,今天這麼好的天氣,去山裏走走?就去黃家臺?”

    喜歡山野,親近自然,這是我和大向共同的趣味,故他的提議讓我怦然心動!我們立馬行動!

    開車出城,過小溪口,在蘆溪村村部分岔,穿過黃泥埡,沿較狹窄的盤山公路爬坡,到達海拔65 0米左右的西界南坡的一個半山臺地,就抵達黃家臺了。

    我們將車停在黃家臺村裏抵山的較寬的路邊。我們在村子裏遛噠。時間是下午兩點,陽光正好,除了翠鳥長尾巴鳥在村邊林木或灌木叢裏唧鳴,就是覓食的雞們偶爾滿足的哦哦叫喚一一這個處於半山腰上的村子很是安靜。村路東西斜貫,路下一排有四五戶新舊不一的房屋,路上有八九戶人家,有木瓦結構的老屋,但絕大多數卻是砌磁磚的磚石樓房,排列的倒是錯落有致。村子的北面坡上長滿了楠竹,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青翠,與西界南沿的懸崖絕壁的耀眼白巖相襯,構成絕美的山村景緻!村西五六裏處,高聳着一座大山峯,因爲它的西面和東面皆白壁懸空,被當地的村民稱之爲“大巖壁”。

    遇一村中老人,姓黃,住村路之下東頭的一家。他正在用鑽機在村路上切摳槽縫,想將架空越過村路接引山泉的水管埋進地下,再接進自己家裏。我們與之攀談,他說:兒女在外安家,兒子在常德,女兒在張家界;去年兒子接他去常德市裏住,他只待了兩天,就悄悄自己搭乘班車跑回了老家;城市裏的房子住不慣呢!比如說兒子知道他喜歡抽菸,還給他買了一條和天下讓他抽,但那麼幹淨的房子,又有媳婦又有孫子的,即使躲到陽臺上抽,煙子似乎也會回到屋子裏呢!他和老伴現在住在這有山有水的老家,既自由,又自在;並且在自家地裏種一點苞谷,栽畝把蕃薯,養幾頭喫糧草熟食的豬,就能讓兒女們過年時有自家養的年豬肉喫!

    老人告訴我們,黃家臺有一百多人,除兩家龔姓人家外,其他都姓黃。現在住在村裏的幾乎全是老人,年輕人都出去了,多半不願再回到這深山谷的半坡上來。不過這裏現在好哩:路面硬化的公路修到了村裏,到外面去到城裏去都方便;現在不愁喫不愁穿,這裏環境優美又安靜,讓戀舊的老傢伙哪裏都不想去!

    老人打開了話匣子,說以前黃家臺又窮又苦啊,山上只有山地沒有田,還是享了毛主席的福,在臺下溝谷裏,甚至在十里外的蘆鬥溪之上的土地埡,給他們村裏分了點田。儘管如此,季後收糧,也很苦呢,那個時候沒有這通往山下山外的公路,一切全靠背背肩挑!那個時候是集體勞動,還要交公糧,家家戶戶按所爭工分年末分糧,所得糧食很難喫上一年,就只能去山上挖葛根熬粉當糧喫,上山砍柴燒炭挑到城裏去賣好補貼家用。他曾經多次和村裏的人一起挑上13 0多斤的炭,翻過西邊那個大巖𤩹下的埡口,過小兒溪,經老鴉槽,從利郎子一路挑到桑植城,來回就是老大半天的時間呢!你知道溝對門通草界山上的人當年燒炭挑着去賣要走哪裏進城嗎?他們要下到溝裏,走小溪,上三百墩,從黃荊金塔過何家坪五里橋呢!

    後來就是改革開放,土地山林家庭聯產承包,由於田不多,下山種田的只需要二十來人,村裏人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去山上開荒種地;那西界山頂都有我們村裏人開墾出來的很多山地;秋後收摘,家家戶戶都有六七千斤苞谷,村裏人再也不愁喫不愁穿了。但村民勞作還是極幸苦的,好多人開始外出務工。幾十年過去,村裏通了公路,交通便利了,村裏的青壯年卻幾乎全出去了,甚至不願再回到這偏僻的山裏來。現在,幾乎都是一些老傢伙守着這山村裏的老家。你看,山上原來的那些好多開墾出來的地全荒了,好多地長出了各種林木!

    瞭解了一些黃家臺的往事今況,我和大向站在陽光下的黃家臺村路上,看着如今的村容山色,我們倆都頗有感慨。大向說,去走一走當年黃家臺人挑炭爬過的山上埡口吧?我沒有反對。

    我們爬西頭大巖壁下的埡口坡。那是一個兩山相夾的谷溝坡。我們在半山上遇上一個牧牛砍柴的婦人。她告訴我們,這個坡叫斜埡;過山上那個埡口後,往下就是又陡又滑的路不好走的梭坡;再往下就是桑植和永定交界的老鴉槽,但現在那裏全是雜草荊棘,早封了路一一因爲如今黃家臺的人出山進城去外面的世界,已經有了硬化好走的公路,再也不用翻山越嶺,走這難走的老路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