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情緒的調味劑

當孩子在家裏演奏一種樂器時,父母遲早會聽到“一支熟悉的曲子”: “我不想再練習了。”要想客觀地面對“這支曲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爲了掌握演奏一種樂器的技巧,孩子需要對他們努力的讚賞,而不是對他們錯誤的批評。錯誤是可以糾正的,不是抨擊孩子能力的理由。當孩子拒絕去上音樂課時,許多父母會跟孩子解釋,甚至威脅。

一些父母記得自己曾經也被迫參加過音樂課程,決定不讓孩子再受這種罪,他們得出結論:孩子要不要演奏樂器不是他們作父母的問題,而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練習,根據他們自己的意願,想練習的時候就練習,只有學費依然是父母的責任,而練習樂器應當被視爲孩子自己的責任。

而有些父母則記得他們在學習音樂時的過分縱容所帶來的後悔,因此決定不管發生什麼事,孩子都要演奏音樂。甚至在孩子還沒有出生前,他們就已經爲她準備好了樂器。一旦她能夠拿住小提琴了,能夠吹喇叭了,能夠在鋼琴上敲打了,她就要開始練習預先決定的樂器。

孩子的眼淚和怒氣會被漠視不理,她的反抗也會被壓制。父母的話又大聲又清晰:“我們付錢,你演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獲得音樂上的進步,也可能不會進步,但是,整個計劃所需要的代價可能很高。如果後果包括長期擾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那麼代價就太大了。

童年階段的音樂教育,其主要目的在於給情感提供一個有效的出口。孩子的生活中充滿各種各樣的束縛、管制和挫折,因此排遣的渠道是不可或缺的。音樂是最好的消遣途徑之一,它把你的憤怒說出來,把你的歡樂表達出來,讓你緊張的情緒得到放鬆。

父母和老師通常不會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音樂的用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尋求使優美旋律重現的技巧。這樣的話,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對孩子的表現和人格的評價和批評。不幸的是,大多數結果通常都很相似:孩子試圖放棄課程,避開老師,中止音樂“生涯”。在許多家庭裏,被廢棄的提琴,不再彈奏的鋼琴,或者沉默的長笛都成了痛苦的回憶,使你想起那些受挫的努力和未能實現的希望。

父母能做什麼呢?父母的工作是找一位親切、體貼的老師,一個瞭解孩子就像瞭解音樂一樣的老師。老師掌握着孩子對音樂保持連續興趣的鑰匙,老師能夠打開時機之門,也能關上時機之門。老師最關鍵的任務是要獲得孩子的尊重和信心。如果老師不能做到這點,他就無法勝任指導工作:孩子不可能從他厭惡的老師那裏學會熱愛音樂。而老師情感上的音調比老師的樂器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鳴。

爲了預防可避免的麻煩,老師、父母和孩子應該討論——並且同意——幾條基本規則,下面就舉一些例子:

1.不能取消課程,除非在約定時間的至少前一天通知老師。

2.如果約定的課不得不取消,讓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打電話通知老師。

3.在選擇音樂練習的時間和進度上,提供給孩子切合實際的迴旋餘地。

這些規則不贊成在最後一分鐘情緒化地取消課程,這能夠促進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感,同時也向孩子表明,我們重視音樂,更尊重感覺和思想。

不應該就練習的事情向孩子嘮叨不休。不需要提醒孩子樂器有多貴,父親多麼努力地工作賺錢,這樣的話只能使孩子產生內疚和不滿,既不會增加孩子對音樂的敏感性,也不會增加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父母應該避免預測孩子“偉大”的音樂天分,下面這樣的話是非常讓人沮喪的:“你有非凡的天賦,如果你肯用它們。”“你只要專心,你就能成爲第二個比利·喬。”孩子們可能會覺得維持父母幻想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去檢驗它們。孩子的座右銘可能會變成:“如果我不去試,就不會讓我的父母失望。”

孩子最受到鼓勵的時候,是他或她知道困難被理解的時候。當孩子面臨困難時,同情的理解比起意見、讚揚,或者現成的、即時的解決辦法更容易鼓勵孩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