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1】日記

蘇東坡在《又答王庠書》中說:

……少年爲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蘇東坡所說的這個讀書方法就是主題閱讀,即“每次作一意求之”。一本書,需要某方面的內容,就讀那個方面,“勿生餘念”,一本書分好多次讀下來,“雖迂鈍”,但蘇東坡認爲效果極好,“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這是一種有思想的讀書方式,程頤說:“學原於思。”胡適說:“學原於思,思起於疑。”沒有疑就無從思,要帶着批判意識去讀書。如果像蜜蜂採蜜一樣讀書,每種書都看,但僅止於涉獵,而不去主動去思考,是沒有意義的。

學者曹聚仁民國十六年時,在西湖省立圖書館任職,他有一位同事單不庵師。曹聚仁曾非常景仰單不庵的淵博,但深入相處下去,讓曹聚仁很是失望,他發現單不庵非常淵博,卻又沒有一點自己的見解;讀的書很多,從來理不成一個系統。

他這樣形容這一類人:螞蟻一般勤劬的碩學,有了那樣的教養,度着那麼具有餘裕的生活,卻沒有留下一卷傳世的書;雖從他的講義錄裏,也不能尋出一個創見來。他的生涯中,是缺少着人類最上的力的那創造力的。他就像戈壁的沙漠的吸流水一樣,吸收了智識,卻連一泓清泉,也不能噴到地面上來”。

曹聚仁佩服的是德國大哲人康德這樣的人,他能看了一種書,接受了一個人的見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書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遠不把別人的思想磚頭在自己的周圍砌起牆頭來。那樣博學,又能那樣構成自己的哲學體系,真是難能可貴的!

因此,讀書要有中心,讀書要有思考,讀書要有會意的一刻,才能真正在讀書中找尋到快樂。徐志摩說過這樣的話:“我是怎樣發現雪萊的呢?有一次我洗腳,隨便抓起雪萊的詩集來看,於是就愛上他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