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挑战第九天】所有的学习都与前概念有关

今日下午的评价培训,听得非常痛苦。专家举例都是中学阶段的数学,完全像听天书。

《人是如何学习的》提出学习三原则:

1.学生是带着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教室里的。如果他们最初的理解没有得到考虑的话,他们就很可能无法掌握新的概念和信息。或许他们能够为了考试而记住这些新知识,但考完以后又会回到原来的前概念了。

2.为了养成探究的能力,学生必须(1)具有深厚的事实性基础;(2)在一个概念框架内理解事实和观点;(3)对知识加以组织以便提取和运用。

3.“元认知”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

经典书籍就是经典,涉及的都是最底层的逻辑。

比如第一条,今天下午的培训,跟非数学老师的前概念没有任何联系,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听专家的讲座。马上能够体会到课堂里那些听不懂课又想好好学习的孩子的痛苦。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就需要对学生的起点进行诊断,分析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还有明确新知识应该达到什么目标,然后给孩子设计一个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即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备课开始,就应该指向追求理解的课堂教学设计。

比如第二条,探究学习如何落实在课堂里。如果学生缺乏大量的生活体验,就缺少深厚的事实性基础,没有相关知识的埋藏;如果“师讲生听”的课堂不转型。老师教的是零散的碎片话的独立的记忆性知识,是专家结论,而不是概念性知识,没有在一个概念框架里理解事实和观点,缺少专家思维的建构,就无法顺利提取出来迁移运用到生活中。

比如第三条,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老师教里什么,学生学得怎么样,很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审认知,孩子对自我学习的监控处于无意识状态,当然就学不会控制自己的学习。

大概念教学,就是把一般的思维模型或者通用的观点论题提炼出来,围绕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创设情境,提出关键问题,设置任务,通过任务分解,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晚上共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三章,尽管这一章我已经读了三遍,还是觉得里面的内容太绕,读来读去,不知道在讲什么。什么是大概念,书中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一系列的比喻,什么车辖,什么透镜,不是范围大,不是内容多,不是基础概念,而是核心,是专家思维,是抽象的,是广泛的,是可迁移的……怎么样,是不是听晕啦,反正我是读晕了,满满7页,感觉一直绕来绕去说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几个不是而是。我借助与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一书的理解,利用两张图,让大家感知了什么是大概念,提取大概念的八条途径,并借助李亚敏老师在提取大概念是的绝招:一个句子(或观点或论题)表示两者的关联,可以迁移到生活中运用的思维模型。以五年级语文要素为例,每个单元的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怎么转换成大概念,我一遍念一遍请大概感觉。wish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跟大家讲清楚什么是大概念,怎么提取大概念,反正迷茫的眼神挺多。

后来读吧几个语文老师留下来,研讨来三下七单元的整体设计。人多智慧多,力量大,下午只想到四个主要任务,然后就卡住了,今天晚上总算迈出了一大步。

提取大概念,创设情境,引入单元整体感知,用导图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然后在精读品味,朗诵赞美,化身导游,介绍海底世界和熊猫。最后进行梳理总结,延伸到生活中,实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领略知识的美丽,与生命发生联结。

设想与实际,还差一大截,下周再上一上,就知道该如何做了。了解学生的使能技能和前概念,用什么办法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