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號挑戰第三天】共同體式教研的力量

從接到歐給我安排的分享任務,到今天正式見到甘肅校長學習團隊,我的稿子不斷地修改,修改,再修改。本來很有信心能夠將我們學校的教研組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和他們交流清楚。可是,早上一進辦公室就聽遊姐說昨天下午他們遲到了,前兩天的學習方式也都是上面講下面聽,甚至出現了有些學員學着學着就到外面去參觀的現象。

我大腦迅速思考:我講的前面兩部分內容,是分析現狀和頂層設計,聽起來很枯燥,卻很重要,因爲這兩部分的內容與第三部分怎麼做和第四部分怎麼管,都緊密相關,且實踐部分我都做成了相關模型,如果他們願意去嘗試,對照模型就可以,如果他們不願意嘗試,我做成什麼樣也不行,他們總能找到各種原因說沒有辦法像我們學校那樣去推動教研。我的分享其實就白費了。怎麼才能真正的讓他們聽完我的分享能夠帶走一點點東西呢?參與體驗最重要,我可以把分享教學理念變成了分享培訓理念,但是老師們萬一不願意參與進來,怎麼辦?我猶豫了。可是,早讀和第一節是我的課,第二節就是我的分享,完全沒有時間供我仔細思考。

走進會場前一分鐘,我還在糾結到底用怎麼樣的方式做?走進會場,正好看見宋校還在做最後一部分的分享。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大約50個老師,兩位女士,看不出實際年齡。剩下的都是看起來非常成熟的男士。大家坐得很零散,各自安靜地聽着,偶爾拿出相機拍PPT。

第一場報告結束時,主持人正在提醒大家休息十分鐘,我突然有了主意,接過話筒,請大家利用這十分鐘,將座位集中到中間的前五排。對,我打定主意準備冒險用體驗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建設一個臨時的教研共同體。

休息時間結束,還有好幾位學員沒有進來,我請大家移動位置,雖然在往中間大組移動,還是很零散,但是他們並沒有想要坐在一起,更沒有人願意坐第一排。我很執着地請他們移動位置,最終變爲前五排,大多數人都坐在了一起。我仔細觀察,學習第三天了,他們之間似乎誰也不認識誰,應該處於零交流狀態。

很客氣地跟大家打了招呼後,還拉了幾句家常想要調劑一下氣氛。我拿出本次的分享框架,說:我很重視這一次學校交給我的任務,反覆打磨分享內容,昨天晚上還在改PPT。PPT一共五十頁,圍繞教研組建設主題,分四個部分,一是爲什麼?二是做什麼?三是怎麼做?四是怎麼評(怎麼管理)大家坐着聽了快三天,都很疲勞。前面兩部分聽起來很空很枯燥,但是很重要。後面的實操部分我都做了模型,大家一看就懂。所以我準備了兩種方案,方案A,常規做法,我講你們聽,結束後我再回答你們兩個問題算是互動,這樣做的好處是穩妥,我可以保持我的優雅,你們也可以保持你們作爲尊貴的客人的矜持,大家都不會爲難對方。B方案,創新做法,我們臨時成立一個教研組,我做組長,和大家一起來研討做教研組建設前兩部分最難卻最有用的地方。好處是大家關係都是平等的,沒有主客之分,共同參與,能夠真正體驗什麼是教研組建設,帶回去的東西肯定比A方案的多。壞處是這樣做很冒險,因爲一起去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你們可能爲難我,我也可能會爲難你們,甚至讓你們感到窘迫。大家思考一分鐘,你願意用哪一種方式,然後做出表決,選A方案一個手指表示,選B方案兩個手指表示。“

一陣沉默,我耐心地等待。一分鐘後,我說:”考慮時間到,請大家做選擇。“最先做出表示的校長給出的是A方案,我看出了他很猶豫。我心裏有點兒拔涼拔涼,安慰自己,要是選A方案多與B方案,也沒有關係,反正我準備好了的,就按照正常的方式分享就行。沒有想到,後面所有的學員都選擇了B方案。也許男人太多的緣故,大多數男人還是喜歡接受新的挑戰。

熱身開始,馬上分成5人小組,做了一個破冰遊戲:名字串串串。我觀察到好幾個小組開始有笑聲,有的在相互握手,有的還彼此在本子上寫下了姓名和電話號碼。

遊戲結束,緊繃的氣氛緩和了下來。我說: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分鐘,我們爲什麼要做這個遊戲?一會兒我這個臨時教研組長就要請大家回到問題啦。

這個問題的開放性很大,我想他們應該有話可說。

“我們今天發言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主動發言,一種是我點名,還有一種是根據各種規律輪流發言。總之,到了最後,每個人都至少有一次發言,可能某些校長朋友還會有多次發言。”先說斷,後不亂。我請他們主動發言。無人舉手。

“我也不認識大家,隨機點名發言也公平啊!所以第一輪發言我來點名吧。”連續找了三位,都能說到點子上,畢竟上校長團隊,大大小小的場合應該見得很多。

對他們的發言做了一個總結後,我說:“咱們做的是教研組建設,應該有‘組’的感覺。學習三天,大家彼此還不認識吧。所以就不是真正的‘組’,這樣一活動,是不是有了‘組’的感覺?另外,著名的教育學者張文質先生曾經倡導每個老師每一年應該新認識100個人,來拓展自己的視野。的確是這樣,多一個新朋友,就多開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風景。你們這麼高端的學習團隊,彼此都不認識,實在太浪費資源了。“我看到了大家臉上的笑容多起來。

接着,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教研組到底是一個什麼組織?行政組織?專業組織?學習組織?還是其他?只有清晰地給教研組定位,在知道教研組到底要做什麼。一分鐘之後,按照豎排的規律,四個人接力發言。最後大家形成共識,真正的教研組應該是三合一,各個學校的校情不同,各自的側重點可能不同。

第二個問題是說一說現實中的問題。我羅列了五種現象,比如教與研兩張皮,內容零散啊,形式單一啊等等,現場調查,大多數學校都存在這些真實的問題,以主動發言的形式,請大家補充各自學校遇到的教研問題,這一次有四個校長主動發言。氛圍也越來越輕鬆融洽。

第三個問題是請大家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輪流發言,哈哈,有些校長真的被爲難了,很窘迫地站起來,但是醜話已經說在前面,他們不得不拋出自己的思考。因爲他們也不知道我找人發言的規律是什麼,很顯然,大家都在認真思考,生怕輪到發言說不出來。

後面的研討越來越順利,大家也越來越投入,等到我請大家以小組爲單位,現場完成一份”教研組頂層設計“,一會兒要抽籤小組跟大家做分享。我看到了分工與合作。重了大獎的幾位校長站在前面來分享,我能看到他們有緊張也有興奮,然後請下面的校長們互動,可以評價,可以補充,也可以說從中引發的思考。有一位校長投入地弄自己小組的,忘記了傾聽,輪到他站起來發言,他說沒有來得及聽到臺上小組的發言,下一次一定好好聽。哈哈,自主糾錯機制產生了。

就這樣分享下來,只剩十多分鐘了。後面我的分享就特別簡單快速,大家拿手機把做法拍下來就行。一個校長說:”要不,我們不拍了,您把PPT分享給我們吧?“”不,你們自己照。現場拍到,你要拿給下屬看看,也得自己整理一遍,心裏更有數。他們哈哈一笑。

時間到了,好幾個留下來詢問相關問題,我能感受得到他們今天真的被現場的培訓感染到了,想要回去做一點改變。這就是共同體式教研的力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