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挑战第三天】共同体式教研的力量

从接到欧给我安排的分享任务,到今天正式见到甘肃校长学习团队,我的稿子不断地修改,修改,再修改。本来很有信心能够将我们学校的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他们交流清楚。可是,早上一进办公室就听游姐说昨天下午他们迟到了,前两天的学习方式也都是上面讲下面听,甚至出现了有些学员学着学着就到外面去参观的现象。

我大脑迅速思考:我讲的前面两部分内容,是分析现状和顶层设计,听起来很枯燥,却很重要,因为这两部分的内容与第三部分怎么做和第四部分怎么管,都紧密相关,且实践部分我都做成了相关模型,如果他们愿意去尝试,对照模型就可以,如果他们不愿意尝试,我做成什么样也不行,他们总能找到各种原因说没有办法像我们学校那样去推动教研。我的分享其实就白费了。怎么才能真正的让他们听完我的分享能够带走一点点东西呢?参与体验最重要,我可以把分享教学理念变成了分享培训理念,但是老师们万一不愿意参与进来,怎么办?我犹豫了。可是,早读和第一节是我的课,第二节就是我的分享,完全没有时间供我仔细思考。

走进会场前一分钟,我还在纠结到底用怎么样的方式做?走进会场,正好看见宋校还在做最后一部分的分享。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大约50个老师,两位女士,看不出实际年龄。剩下的都是看起来非常成熟的男士。大家坐得很零散,各自安静地听着,偶尔拿出相机拍PPT。

第一场报告结束时,主持人正在提醒大家休息十分钟,我突然有了主意,接过话筒,请大家利用这十分钟,将座位集中到中间的前五排。对,我打定主意准备冒险用体验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建设一个临时的教研共同体。

休息时间结束,还有好几位学员没有进来,我请大家移动位置,虽然在往中间大组移动,还是很零散,但是他们并没有想要坐在一起,更没有人愿意坐第一排。我很执着地请他们移动位置,最终变为前五排,大多数人都坐在了一起。我仔细观察,学习第三天了,他们之间似乎谁也不认识谁,应该处于零交流状态。

很客气地跟大家打了招呼后,还拉了几句家常想要调剂一下气氛。我拿出本次的分享框架,说:我很重视这一次学校交给我的任务,反复打磨分享内容,昨天晚上还在改PPT。PPT一共五十页,围绕教研组建设主题,分四个部分,一是为什么?二是做什么?三是怎么做?四是怎么评(怎么管理)大家坐着听了快三天,都很疲劳。前面两部分听起来很空很枯燥,但是很重要。后面的实操部分我都做了模型,大家一看就懂。所以我准备了两种方案,方案A,常规做法,我讲你们听,结束后我再回答你们两个问题算是互动,这样做的好处是稳妥,我可以保持我的优雅,你们也可以保持你们作为尊贵的客人的矜持,大家都不会为难对方。B方案,创新做法,我们临时成立一个教研组,我做组长,和大家一起来研讨做教研组建设前两部分最难却最有用的地方。好处是大家关系都是平等的,没有主客之分,共同参与,能够真正体验什么是教研组建设,带回去的东西肯定比A方案的多。坏处是这样做很冒险,因为一起去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们可能为难我,我也可能会为难你们,甚至让你们感到窘迫。大家思考一分钟,你愿意用哪一种方式,然后做出表决,选A方案一个手指表示,选B方案两个手指表示。“

一阵沉默,我耐心地等待。一分钟后,我说:”考虑时间到,请大家做选择。“最先做出表示的校长给出的是A方案,我看出了他很犹豫。我心里有点儿拔凉拔凉,安慰自己,要是选A方案多与B方案,也没有关系,反正我准备好了的,就按照正常的方式分享就行。没有想到,后面所有的学员都选择了B方案。也许男人太多的缘故,大多数男人还是喜欢接受新的挑战。

热身开始,马上分成5人小组,做了一个破冰游戏:名字串串串。我观察到好几个小组开始有笑声,有的在相互握手,有的还彼此在本子上写下了姓名和电话号码。

游戏结束,紧绷的气氛缓和了下来。我说:现在请大家思考一分钟,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游戏?一会儿我这个临时教研组长就要请大家回到问题啦。

这个问题的开放性很大,我想他们应该有话可说。

“我们今天发言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主动发言,一种是我点名,还有一种是根据各种规律轮流发言。总之,到了最后,每个人都至少有一次发言,可能某些校长朋友还会有多次发言。”先说断,后不乱。我请他们主动发言。无人举手。

“我也不认识大家,随机点名发言也公平啊!所以第一轮发言我来点名吧。”连续找了三位,都能说到点子上,毕竟上校长团队,大大小小的场合应该见得很多。

对他们的发言做了一个总结后,我说:“咱们做的是教研组建设,应该有‘组’的感觉。学习三天,大家彼此还不认识吧。所以就不是真正的‘组’,这样一活动,是不是有了‘组’的感觉?另外,著名的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曾经倡导每个老师每一年应该新认识100个人,来拓展自己的视野。的确是这样,多一个新朋友,就多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风景。你们这么高端的学习团队,彼此都不认识,实在太浪费资源了。“我看到了大家脸上的笑容多起来。

接着,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教研组到底是一个什么组织?行政组织?专业组织?学习组织?还是其他?只有清晰地给教研组定位,在知道教研组到底要做什么。一分钟之后,按照竖排的规律,四个人接力发言。最后大家形成共识,真正的教研组应该是三合一,各个学校的校情不同,各自的侧重点可能不同。

第二个问题是说一说现实中的问题。我罗列了五种现象,比如教与研两张皮,内容零散啊,形式单一啊等等,现场调查,大多数学校都存在这些真实的问题,以主动发言的形式,请大家补充各自学校遇到的教研问题,这一次有四个校长主动发言。氛围也越来越轻松融洽。

第三个问题是请大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轮流发言,哈哈,有些校长真的被为难了,很窘迫地站起来,但是丑话已经说在前面,他们不得不抛出自己的思考。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我找人发言的规律是什么,很显然,大家都在认真思考,生怕轮到发言说不出来。

后面的研讨越来越顺利,大家也越来越投入,等到我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现场完成一份”教研组顶层设计“,一会儿要抽签小组跟大家做分享。我看到了分工与合作。重了大奖的几位校长站在前面来分享,我能看到他们有紧张也有兴奋,然后请下面的校长们互动,可以评价,可以补充,也可以说从中引发的思考。有一位校长投入地弄自己小组的,忘记了倾听,轮到他站起来发言,他说没有来得及听到台上小组的发言,下一次一定好好听。哈哈,自主纠错机制产生了。

就这样分享下来,只剩十多分钟了。后面我的分享就特别简单快速,大家拿手机把做法拍下来就行。一个校长说:”要不,我们不拍了,您把PPT分享给我们吧?“”不,你们自己照。现场拍到,你要拿给下属看看,也得自己整理一遍,心里更有数。他们哈哈一笑。

时间到了,好几个留下来询问相关问题,我能感受得到他们今天真的被现场的培训感染到了,想要回去做一点改变。这就是共同体式教研的力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