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孝經》打卡(5)

天子章第二—1

原文: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白話: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

解讀:第一章是“開宗明義”,講了孝道的總綱。從第二章到第六章,將分別講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以及庶人要怎麼行孝——這就是所謂“五孝”。在這五類人中,天子的地位最高,影響力最大,所以先講天子之孝。今天就來學習“天子章第二”。

天子應該怎麼行孝呢?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頭兩句的意思是說:愛父母的人,就不敢厭惡別人;敬父母的人,就不敢輕慢別人。愛敬父母,這是孝道最基本的體現。做到了愛敬父母,就不會厭惡和輕慢其他人。

然而,這似乎跟我們的經驗不太一樣。因爲的確有些人愛自己的父母,卻不愛他人;敬自己父母,卻不敬他人。難道孔子講錯了嗎?不是的,是我們的理解有問題。

孔子講的愛敬,並非普通的愛敬,而是孝道里的愛敬。孝道既然稱之爲“道”,就是要經過專門修煉的,跟一般我們所理解的孝,並不在一個層面。

就拿這個愛來說吧。一般人對父母都有愛,連小孩子也愛父母,甚至一些動物也愛自己的父母。但這種愛稱不上孝道之愛,只能算是跟孝道之愛相順的一個天性,不需要經過特別學習就有。而孝道之愛,是在專門學習孝道之後才產生出來的愛,它對人的心性有很深的滋潤、調柔的作用,會改變人的氣質、性情,讓人變得善良、純粹,甚至可以感通天地,比之於天性之愛,要昇華、豐富得太多、太多!

那孝道具體包括什麼呢?這可以分成孝心和孝行這兩部分,前者是根本,後者是隨之而來的行動。培養孝心主要靠三點:那就是對父母知恩、念恩和報恩——先充分認識父母的恩;認識了還要常常憶念,要銘記不忘;接下來再想着怎樣回饋父母。

不少人對父母之恩的認識,多半是知而不詳、思而不切,只是泛泛想到父母有養育之恩,這樣想想就過去了;即使自己也做了父母,對養育子女的艱辛雖然有了切身體會,但也往往沒有刻意推及到自己的父母身上去詳細地思考。父母當初是怎麼養育自己的,好像都淡忘了。像這樣,不僅對父母之恩認識得不深不透,又不能常常憶念,這時候的孝就很難深得下去。

真正要學習孝道,就不能停在這種一般層面,而是要很詳細地去觀察、回憶、體會父母方方面面的恩德。要從十月懷胎開始,一直到撫養自己長大成人,在這日日夜夜、歲歲年年之間,父母爲自己吃了多少苦、操了多少心、作了多少難、受了多少委屈、留下多少病根……那是用千言萬語也說不盡的!

如果能常常這樣如實地知恩、念恩,父母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和分父母的愛心和敬意,將變得深刻而且強烈。又因爲敬愛自己的父母,所以不敢做任何對不起父母,讓父母擔憂或煩惱的事情。同時,還會盡量想着讓父母幸福、歡欣。

有了這種心態,就不敢惡於人嗎?應該說還要加上一層隱含的條件——知是非、明善惡。而厭惡他人,甚至傷害他人,這都是惡,都是不善。讓自己的這個父母生身爲惡,實在有負於父母的深恩,甚至會遺羞於父母,孝子當然不敢這麼做。同樣地,也不敢不敬於人。因爲輕慢別人也是惡,所以,孝子對人也不敢不敬。因此,可以說,如果不明善惡、是非,其實也不知道該怎樣盡孝!

當然,也有人天賦仁厚,善於推己及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自然然地將自己的孝親之情延伸到他人身上,是更加可貴的。

總之,不論是基於對善惡的思考,還是基於仁愛的稟賦,孝道具有使人從單一的孝親延伸到善待他人的作用。本章頭兩句又指出了孝道的這個特徵,這也正是將孝作爲仁德之本的主要原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