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徵與編碼

表徵是研究信息在大腦中呈現和記載的方式。每個人的大腦對信息的呈現方式不同,就決定了每個人對問題理解是不同的。比如對狗這個動物,輸入狗這個信息後,有的人大腦中會呈現“可愛”,有的人會呈現“呆萌”,有的人會呈現“兇惡”。

表徵最有意義的是所研究的信息是以什麼形式在大腦中表徵出來的,以及這種表徵形式和人們的智能是什麼關係。另外,在實踐中,如何在溝通中實現同步表徵,才能使溝通順暢;教師如何表徵學生的心理,才能在教學促進學生大腦信息與老師教學語言對接。我想:教師教給學生同一知識,但在學生大腦中卻呈現不同的表徵。

我理解的表徵,更側重於表徵過程。教師更該關注信息呈現的方式、狀態、呈現到什麼狀態有更利於學生提取?

表徵方式的不同會制約問題的解決。表徵方式即爲編碼。包括抽象編碼(共同特徵)和形象編碼(具體的形象)(有多種形式)。每個人不同形式的編碼很可能成爲學習過程、溝通過程、理解過程的障礙,也會帶來對事物理解的不同。

生活中處處都在運用表徵處理信息。如何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將會影響人的思維能力和行爲。網絡上的交流已成爲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信息編碼的單一性,很可能會造成理解的侷限性。任何一個抽象編碼都與形象編碼同時出現,缺乏形象編碼的抽象編碼會變成沒有意義的、生硬的符號。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設計一些形象編碼輔助教學,纔會更有利於抽象編碼(大量動畫)的學習。而形象編碼來源於豐富的感性知識,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感性知識的培養,因爲,缺乏感性知識(形象編碼)的空洞道理(抽象編碼),很可能制約了孩子成長的上限。所以金洪源老師說:在孩子成長中,要在恰當的階段給予恰當的知識,否則這些知識很可能會制約孩子的成長。

這讓我想起閨女小時候多了很多超過她年齡的書,懂得很多道理,甚至能看透人情的冷暖,於是她與同齡孩子走不到一塊。無論大人怎樣的說教,都很難改變孩子的最初認知。所以家長和老師要在恰當的的時間給與孩子恰當的知識,並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推動推動孩子不斷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孩子才能夠有充分的源動力,不斷地突破自己成長的上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