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思維優勢

我在《認知思維》一書中,講過“兩個皮匠”的故事。

一條街上有兩個皮匠,

經驗豐富的老王做1雙皮鞋要1天,

生瓜蛋子的小李要2天,

如果兩人做出來的品質、款式都相同,

可以肯定,小李的店是開不下去的。

小李發現自己做鞋做不過老王,

一想,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啊,那就做皮包吧。

老王偶爾也做包,一個包需要4天。

於是,小李苦心鑽研做包的手藝,

終於把做包的時間壓縮到了3天。

此時,小李在做包上有優勢(3天對4天),

老王在做鞋上有優勢(1天對2天)。

前面的情況下,

誰有優勢,都是一目瞭然的,

經濟學上稱之爲“絕對優勢”。

但現實中的“絕對”都是相對的,

只有“相對”纔是絕對的。

皮包的生意被小李搶走後,

老王不服氣,下狠工夫,憑藉老皮匠的功底,

硬是把1個包的製作週期縮短到了2天,再度獲得成本優勢。

此時從“絕對優勢”上說,老王雙雙超越小李,

是不是小李的店就開不下去了呢?

小李做了一番研究後發現:

老王雖然在做鞋和做包上都有絕對優勢,但問題是:

老王只有一個老王,他1天就只有24個小時,

多做1個包,就要少做2雙鞋,

而1個包賺的錢遠遠不及2雙鞋。

相比之下,小王做1個包的時間,只相當於1.5雙鞋。

於是小李找到老王,要跟他合作,

小李承諾不做鞋,只做包,

老王既做包又做鞋,優先做鞋的訂單,有空才做包,

沒時間時就把包的生意發包給小李,並抽取一定的介紹費。

小李之所以敢提這個合作建議,

因爲這麼做對老王有好處,老王的優勢在於工藝,

包的材料成本佔比高,所以不如做鞋能體現他的手藝優勢。

老王可以一時賭氣,在“做包”上採用趕超戰略,但

長期而言,做包對於他是不划算的生意。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爲你打開一扇窗。

一旦老王擁有“兩項絕對優勢”,

就出現了時間“稀缺性”的問題,

不得不放棄其中優勢相對不明顯的皮包生意。

小李因爲當時一個誤打誤撞的選擇,

反而形成了做包上的“優勢”。

因爲這不是真正的優勢,

而是老王在時間上的稀缺造成的,

經濟學上稱之爲“比較優勢”。

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

從比較優勢中發展出“分工理論”,

並被後來的全球化帶來的經濟高增長所驗證。

事實上,比較優勢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理論,

也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模型,

它並不僅僅是找到比較優勢這麼簡單。


作者 | 人神共奮

來源 | 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