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庄子·知北游》中解读智慧与思考

在《庄子·知北游》中庄子对话黄老堪称经典一绝,庄子的“道在屎溺”给人们留下来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人们把庄子与东郭子的对话,简单地诠释为道无处不在。其实“道在屎溺”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庄子呼唤黄老学派回归道本的真切期盼。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老庄与黄老。道家发展到庄子时代,分化成了老庄和黄老两大流派。老庄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正统,完整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黄老之说,缘起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陈国后裔田和篡位获封齐候,取代姜氏成了齐国的合法国君,史称田氏代齐。为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田氏追根寻缘,捧出了自己的始祖黄帝,而姜氏的祖先则是炎帝,于是黄帝战胜炎帝而得天下的传说,便成了田氏代齐的法理依据。另外,田氏来自老子的故乡陈国,素有崇尚老学的传统,因此,黄帝加上老子便诞生了黄老之说。到了齐桓公的年代,齐国开设了稷下学宫,广纳贤才高士,黄老之说作为齐国的官学,在稷下学派的推动下得到了空前发展。庄子《天下篇》中提到的彭蒙、田骈、慎到一支和宋钘、尹文一支都是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也被后人认为是黄老之说的开山鼻祖。但庄子却认为“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更不认为宋钘、尹文是道家的传人。


道在屎溺就是和光同尘。东郭子问庄子道在什么地方(恶乎在),而且要言之有据,(期而后可;期,本意期盼,这里作令人信服解。)于是庄子开出了个清单:在蚂蚁里(蝼蚁),在稻草里(稊稗,读提拜),在砖瓦里(瓦甓,甓读屁),最后干脆说在大小便里(屎溺,溺音义均同尿)。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其实,这是庄子在转述老子的道论。请看《道德经·第四章》老子原话:“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渊兮,是说满满的到处都是道。似万物之宗,是说世间万物都仿佛成了道的身影;宗通踪,表示踪影,不是宗祖的意思。接下来的四句是对万物之踪的具体举例:挫其锐,是说道在一切力量之中,它能够挫败一切锐气;解其纷,是说道在一切智慧之中,它能化解一切纷争;和其光,是说道在一切光亮之中,它照亮了天地也明亮了心灵;同其尘,尘是最小的物质,就是说道在一切物质之中,它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老子的道,充斥整个精神和物质世界。老子的和光同尘,就是庄子的道在屎溺。和光同尘,今天已成为成语,但其释义却一直在被误读,被说成是收敛你的锋芒而混迹于大众,要夹住尾巴做人。道家的智慧被活生生关进了儒家中庸的黑匣子里,夺去了它那耀眼的光芒。


从而,也充分道明了什么为智慧,且,人只有勤思考才能现良机。


道,在世人眼中是那么的高深莫测,难以寻觅,然而庄子却不这样认为,在庄子看来,万物皆因道而生,那么万物之中皆有道的存在,道不仅蕴含在日月星辰之中,也蕴含于蝼蛄、蚂蚁之中;不仅蕴含在大海山林之中,还蕴含于稻田稗草之中,甚至蕴含于瓦砾、屎溺之中。因此庄子主张,悟道不一定非要去玄妙幽深之处,只要用心去体悟,哪怕是微贱之物也能给人以大启示。


庄子的“用心体悟”说穿了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机会。


有位文学家说:"一个真正能思考的人,才是力量强大的人。"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正是因为人类头脑发达,善于思考。因此,一个人要想变得更好、更优秀,就要学会动脑筋、勤思考,把凡事用脑去想、用心去悟培养成一种习惯。有些人很怕动脑子,一让他想问题,就皱眉头,就逃避,总想做个吃现成饭的执行者。其实,思考并不是什么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我们可以培养出对思考的兴趣,一旦把思考养成一种良好习惯,我们就能从中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无限乐趣与成就感。


善于思考者总能从平常之事中发现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很多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事物,实际上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只要用心就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很多时候,优秀与平庸就因此而拉开了距离。同时,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


所以,我们无时不刻都要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多从凡尘俗事中发现不凡的地方,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才能更加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