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什么样,环境并非是决定性因素

“一个人可以成为别人的仇敌,成为别人一个时期的仇敌,但不能成为一个地区、萤火虫、字句、花园、水流和风的仇敌”,这句话来自于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

我不知道什么叫仇敌,不能理解一个人心里始终住着一个仇敌那是怎样的生活,很自然的会问一句:那不累么?像是电影里的人。 我猜仇敌和敌人还不太一样,前者更深刻一些。有仇敌的人通常来说也可能是更成功的人,否则很难对的起ta的仇敌吧。

重点当然是博尔赫斯的后半句话,只不过我理解不了仇敌这个概念,起码不能感同身受。其实他或许是在说关注点和关注度的问题,用今天的某种视角看,博尔赫斯也挺“佛”的。如此看来即便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所遭遇的事情经常有重合之处。确实,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地区、萤火虫、字句、花园、水流和风的仇敌,但可以把自己的内心或精神融入到这些中,也或者声临其境去感受它们,后会发现“仇敌”这个关注点太狭隘太无趣了。它的狭隘和无趣在于自己生命的有限和珍贵。

曾经也读过这本大作,尽管脑子里的印象所剩不多。但它总会引起我对于今天此地环境的思考,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的时候,或者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农村题材的电视剧里,左邻右舍之间经常是明争暗斗,而今天尤其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看似洋气又时尚了,实际上内心依然狭窄逼仄,萤火虫、字句、花园、水流如此已经很平常的词语仍然很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城市很好,我并非反对它(反对也无济于事),但对于人际还是很反感,这并非完全环境的错,而是人的问题。同样一座城市里,有的人利欲薰心甚至手段残忍,但也有人清新脱俗、活成一股清流。如何活着、选择什么生活方式,环境并非决定性因素。“大家都这样,环境如此”、“如果我去某某地就会活得如何”,对于这些说法,我有所保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