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日更

最近看到一本書,只看了推薦序就讓自己驚呼過癮,書中描述的簡直就說自己當前所處的環境。

古代謀士獻策,往往會同時出上、中、下策。

但是,主公權衡再三,最終通常只會選中策。因爲似乎只有中策最可行,而與中策相比,下策看起來沒出息,上策又顯得太冒險。

那麼問題來了,那個號稱“上策”的構想,應該說一個當時當地能想出來的“最佳結果”,爲什麼中現實中反而成了風險最高的選項呢?

這是做實事的人經常面臨的一個悖論:理想的選項明明就在那裏,卻因爲有大量的“現實摩擦力”,怎麼也走不過去。這也說明了謀士視角和實幹家視角的區別:批判現狀很容易,描繪一個“流着奶和蜜”的理想之地也不難,難的是從現狀走向理想的“出埃及記”。

經常陷入這種局面的,就是各類組織的一把手。

一個理想的組織什麼樣?幾乎人人勾勒的出來——

+ 上上下下,對目標有清晰的共識;

+ 裏裏外外,每個人都充滿了創造力;

+ 環境有變量,組織整體能做出敏捷的反應;

+ 外部有壓力,能精確傳導到內部的每一個細胞;

+ 有了成果,能公平地分配利益;

+ 身在其中,能看到成長的階梯。

這樣的組織,其實並不罕見。在革命年代,創業公司,在球場上,在探險隊裏,隨時都能從無到有湧現出來。

但是,如果給你一個現實中的組織,有歷史的存量,一定的規模和規則的限制,讓你把它改造成理想的模樣,難度就超乎想象了。

組織變革不需要什麼“分開紅海”的魔法,它需要的,不過是人間常有的耐心、洞察和想象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