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17

開“題意見會”

孩子身上有什麼問題,家長當然需要讓孩子知道,要幫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說,孩子多半不願意接受,甚至會不高興。

這很正常,大多數成年人不也是這樣嘛,別人在指出我們缺點的時候如果不顧說話方式,我們也會下意識地反駁。同時,在和孩子相處中,父母自己有什麼不妥,自己很難發現,這就容易導致家長不知不覺地陷入一錯再錯的境地。

在我女兒圓圓小時候,大約從她三四歲開始,我家每週開一次“提意見會”,不僅較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而且還有額外的收穫。

但有的問題沒這麼簡單,做示範用處不大,孩子意識不到其中的規則,就需要明確指出來。比如東西最好不要隨意亂放,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等。

我最初是直接告知的,發現她有牴觸或不以爲然,就考慮要改變一下方式,讓她能心悅誠服地接受。

有一天,我問圓圓:如果你臉上不小心蹭了一塊黑,別人都能看到,但你自己不知道,那麼你希望別人告訴你,趕快把它擦掉,還是不希望別人告訴你?圓圓說希望告訴。我說對,然後又問她:可是,如果有的人不願意這樣,別人告訴他,他卻不高興,不承認自己臉上有黑,也不擦乾淨,這樣好不好?圓圓說不好。

我親親她的小臉蛋,寶寶說得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就像臉上有塊黑一樣,自己不知道,別人能看見。如果有人能給我們提意見,告訴我們哪裏做得不好,需要改正,這就像給了我們一面鏡子一樣,能讓我們自己變得越來越好。你說,提意見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圓圓說是,顯然,她一下就理解了“提意見”的意義,目光清澈,神情平和。於是我和她商量,以後我們一家三口要互相提意見,並且建議每到週末,全家人開一次“提意見會”,互相說說各自有什麼需要改正的缺點,這樣我們每個人的缺點就越來越少了。我倆商量好後,又去問了爸爸,爸爸也覺得是個好主意,特別讚賞,這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從此,“提意見會”成爲我家的例會。我們開始時先給爸爸提,再給媽媽提,最後給圓圓提。到後來就採用猜拳的方式決定誰先提。還特意準備了一個本子,把互相提的意見記錄下來。到下次開會時,看看小本子,總結一下各自的改正情況。

我們觀察到給圓圓提一個什麼意見後,她偶爾會不安,我們就會告訴她,爸爸小時候也這樣,或這方面媽媽小時候也做得不好,再講講我們當初是如何克服的,舉個例子或講個故事。這樣既安慰了她,又給她指出了改善的方向。

兒童尚處於心理無序期,對很多事沒有把握,其實心底經常會不自信。所以在指出孩子的不足時,最好把自己和孩子置於一個平等的對話平臺上,友好地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心理放鬆。要忌諱居高臨下的批評,也不能簡單地要求孩子聽話、乖。

“聽話”和“乖”是我們傳統的育兒審美心理,在一個小環境中,某些教師或家長很容易自封爲權威,在兒童面前忽略自我約束的意識是最需要民主和平等的關係,完全變成了統治與服從的關係。只是,由於習俗使然,很多人意識不到批評一個孩子“不聽話”或“不乖”時,成人已變得多麼不講理。

觀察我們周圍的情況可以發現,不少媽媽只愛嬰兒期的孩子。孩子在兩三歲前,幾乎是完全的被動體,父母被孩子的可愛感染,柔情似水,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充分享受着做父母的快樂。可一旦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主意識萌發後,父母就會覺得孩子處處觸犯家長的期望和規則,變得不聽話了,不可愛了,於是家長眼睛裏開始流露出厭煩的神色。不少家長在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孩子越大越不好帶,越來越不聽話”。

依孩子的天性,他們其實都想變得完善,想表現得更好。孩子會本能地討好父母。但如果在溝通中體會的是壓力和不尊重,孩子逆反情緒就會被激活,以更加“不聽話”來守衛自由意志和尊嚴。

也有一些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徹底放棄個性,內心不產生任何主見,變成一個天真可愛的提線木偶。不管哪種情況,都會導致孩子情緒淤積,無法建立良好的內在秩序感,思維紊亂,甚至行爲怪異。

培養一個只會“聽話”的孩子是可悲的,可是,不去矯治孩子身上的一些壞毛病,或矯治不得法,也是問題。那麼教育是否可以找到有效的路徑呢?回答基本是肯定的。

在我們和女兒的相處中,不是沒有困惑,而是有了困惑後,努力去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絕不以犧牲孩子的自尊或面子去簡化自己作爲家長的勞動。

我發現,無論給圓圓提什麼建議,只要拿到“會上”說,她一般都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一是她已有心理準備,二是父母也拿出了接受意見的誠意,爲孩子做了榜樣。

並不是說她的什麼毛病,只要我們一提出來,就能馬上改善。但我們不會因此抓小瓣子,她的什麼毛病,提一次沒用就提兩次,兩次還沒用,就換個說法,從正面說說她越做越好的部分,讓孩子知道自己在改善着。實在不行,就接納,把問題交給時間。我的孩子不必完美,如果有的問題時間也不能解決,那我們就珍愛她的這個缺點吧。

所以,“提意見會”的價值不在於改造孩子,在於讓孩子鄭重其事地獲得表達權,並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圓圓從小到大和別人說話時,總是非常得體,既誠懇又有節制,總是讓人感到舒服,“提意見會”應該也功不可沒。

應該說,我和她爸爸從“提意見會”中的收穫更大,我們非常慶幸有這樣一個機會,從孩子的視角反思自己。發現自己作爲家長的不足之處。

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犯再犯的某種毛病,“提意見會”的力量不可能大到讓我們變得完美。但我們從提意見會上知道自己在別人的眼裏原來也是有毛病的,自己的一些做法原來別人也不認可,之後就變得對別人更加寬容。

每一次的提意見會,其實也是一個親子共處的美好時光,我們圍坐在一起,喫着水果或點心,說着話,其樂融融,有時嚴肅有時開玩笑,有表達的暢快,也有收穫的愉悅,所以圓圓每週都挺嚮往開“提意見會”。偶爾我和她爸爸忘了,她就會及時提醒我們該開提意見會了!

“提意見會”甚至讓我和先生之間的感情也上更上了一個臺階。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也年輕,各自身上都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夫妻相處中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每次的提意見會中,我倆彼此也會很自然地把對方的想法提出來,這讓我們多了一個瞭解對方的渠道,也達成了更多的諒解。

這件事我們堅持的時間並不長,在我的記憶中只有一兩年的時間,這一兩年也並非每週都去做,只是在開始階段每週都做,後來就越做越少,慢慢不了了之。

到圓圓更大一些,偶爾誰想給誰提個建議,就會說應該再召開一次提意見會了,但這多半是開玩笑,並沒有真的再專門找時間坐下來開會。

圓圓小時候極少哭鬧,總是非常快樂,我們從沒覺得帶孩子是一件令人煩躁的事。在任何事情上我們都不和孩子擰着來,也不用沒有價值的妥協搞亂她的意識,當我們力求把事情做得美好可愛時,事情往往也就變得簡單了。孩子的心境總是清亮的,她不需要用哭鬧這樣的武器來保衛自己,她的世界裏沒有威脅,所以她總能坦然的溝通和表達。

開“提意見會”是我們和孩子相處的一個小小的側面,也是我們整個親子關係的反映。但孩子長大了,就成爲我們記憶中美好的回憶。


讓孩子成長得更安全些

一個孩子,從小長到大,安全是頭號大事。如何保障兒童安全,就應該成爲全社會,尤其是家長和教師最要注意的一件事。

前幾年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報道,一個北京初中女生,在上學的路上遇到一個婦女向她打聽一個什麼事,她沒聽清楚這個女的問的是什麼,但她內心肯定是想幫她的,就反問那婦女是什麼問題。那婦女表現出焦急,說一下說不清楚,上車再說吧,不由分說就把這個女孩推進旁邊停着的一輛麪包車上。

結果這個女孩子被人販子賣到河北農村,當時她才十三四歲,直到六七年後,她已二十歲才僥倖逃出來回到家中。她的同學們都風華正茂,在上大學,而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農村生了一個孩子,身心俱損。這件事可以說毀了這個女孩的一生,讀來真是讓人心痛不已。

分析許多兒童意外傷害事件,絕大多數是由於輕信或疏忽所致。所以安全教育工作也應該從這兩方面來做。

首先是防輕信的教育。

這方面最好的辦法是多向孩子展示相關事件,豐富孩子的經驗,即經常把相關案例講給孩子。像上面提到的女孩子,如果她曾在其他地方聽過類似的拐賣事例,可能就不會那樣順從地上車了。

我在帶女兒的過程中,只要看到任何安全方面的事件報道,都會講給她聽。別人的經歷也可以讓自己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雖然我們一直致力於讓孩子感受世界是美好的,周圍的人是可愛的;但我們也不失時機地把生活的另一面適當呈現給孩子,讓她知道世界上也有貪婪、謊言、暴行等陰暗面。

小孩子是那樣純真,他們多半隻從故事中知道有“壞蛋”這樣一種人,現實生活中根本不知道這些人就可能活在自己身邊。我知道,圓圓就像所有的小朋友一樣,心地純潔,生活中很難遇到一個“壞人”,所以他們可能會以爲壞蛋就是像電視上那種,一眼能看出來,從而對所有遇到的人都懷有善意,沒有提防心。

在安全教育上,家長應該拿捏好度,既不要讓孩子輕信,也不要讓孩子覺得外面的世界多麼可怕,更不能進行嚇唬教育。否則,在爲孩子提供一層保護時,有可能在他們心頭栽下與世界不相融合的樊籬。

比如有的幼兒園給孩子進行性教育,講如何“防狼”,由於老師過度誇大防範性,使得孩子回家都不敢讓媽媽親吻,也不敢讓爸爸抱。這樣就物極必反了。

不要讓安全教育破壞兒童對世界的信任,成人在盡到保護責任的同時,要儘量爲孩子營造一個讓他們能無憂無慮地信任別人、信任生活、信任世界的氣氛。如果一個人總是感覺活在危機中,他的身體可能是安全的,但他的心會有很重的不安全感,這其實也是一種損失。


在上海的一週,圓圓玩得非常高興,走之前我們一起去火車站買車票,又遇到一件事,又上一課。

……圓圓被他搞懵了,不明白他爲什麼連謝謝也不說。我告訴圓圓,這是一個真正的騙子。然後和她一起回憶我們曾在報紙上看到過的各種騙術,有的和這個類似。騙子用一隻錢包做誘餌,設一個圈套在裏面,等你撿了錢包,他就會用已設計好的方法,要麼騙你一筆錢,要麼敲詐你一筆錢。我們總結,各種騙局儘管形式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利用人的貪慾。

以前我給圓圓講防騙都是紙上談兵,通過這次見識,她是真正有些防騙經驗了。我問她以後再遇到別人掉了東西怎麼辦,圓圓說那也不能不管,說不定有的人是真的掉丟了東西,還是要提醒他,但不能自己親手去拿那個東西。我誇她說的對。

我一直擔心圓圓以前沒見過真騙子,會把騙子臉譜化,真遇到了也沒有防範意識。現在正好,這兩人外表看起來都沒問題。所以我問她,開始看到這兩個人時,有沒有覺得他們是騙子。她說沒有。我對圓圓說,沒有一個騙子或壞蛋是有標誌的,他們和常人一樣,甚至有時讓人覺得他是好人,所以,在不知底細的情況下,心裏還是要對一些人和事有防範心理。

上海之行的這兩件事雖然都不是什麼好事,但它於那幾天參觀遊覽的自然博物館、古埃及文明展、金茂大廈、外灘等一樣,都成爲我們此次旅遊值得記憶的內容,豐富了我們的旅行,我想它們對圓圓尤其重要。


在兒童安全問題上,壞人固然是威脅,但“疏忽”卻經常是比“壞人”更可怕的魔鬼。

所以,所謂“安全教育”工作的核心,應該是成年人如何爲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即受教育的第一對象不應該是孩子,而應該是成年人。

因爲縱使我們教給孩子全部防性侵知識,當孩子孤立無依地面對一個色狼時,也是無濟於事的,縱使孩子把防踩踏條例背得滾瓜爛熟,也無法在蜂擁倒下的人羣中不受到傷害。只有成人把安全工作做到了,孩子纔會真正安全。

就拿近幾年發生在校園裏的踩踏事件來說,每個事件本來都可以避免,發生的誘因全部是成人責任心的淡泊或一時的疏忽。

所有家庭或校園中的意外傷害都是某種漫不經心的後果。成年人不肯多想一步,孩子的危險就多一分。

如果家長和老師,以及全社會的人在兒童安全教育上都不是止於倡導,而是俯下身切實地落實,以細密的心思努力爲孩子提供一塊美麗而安全的田野,孩子們纔會獲得無憂無慮地奔跑的盡情和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