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術史>讀後感

(一)史前時伐(本能)

人類文明萌芽的最初階段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從最早出土的舊石器時代工具中發現有人工打磨痕跡,體現了原始部落人以實用性爲目的的最原始美學。

從一塊石頭開始,人類瞭解了物質的真實外形,掌握了體積,質感,三度空間的觀念。從此開始了偉大的美術創作。約公元前15000年,從洞穴中發現反映原始人狩獵場面的壁畫,爲人類最早的繪畫作品。

(二)青銅時代:(基礎)

在埃及和一些地域大地上出現了一些由大型巨石堆積而成的建築,如金字塔等,這些都標誌着人類自身精神上對美的一種追求,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人類審美自覺。

從埃及金字塔墓葬中出土的石碑和生活用品的文物中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審美和對於來世的理解。

(三)西方建立文明之後:(拓展)

公元前2000年左右,與地處乾旱沙漠地區的埃及不同,位於愛琴海南域克里特島上的希臘開始出現以"米諾斯文化"和"邁錫尼文化"爲文明基礎的神廟建築。而在雕塑風格上希臘藝術家則開啓了人類"美的起點",塑造人體的一種單純之美來崇尚健康,自由精神的美學啓示。


與希臘不同,羅馬的雕塑,繪畫則更多是對人生命運形式的全部還原。更寫實,更真實。建築上相較於希臘的衆神崇拜更貼近於普通市民生活中,更多地展現出一種空間意識,體現了羅馬法制秩序嚴謹的精神。

(四)早期的基督教藝術(教條)

在羅馬時期,人們崇尚衆神,沉耽於感管享受,以放縱肉慾爲樂。但隨着基督教會在歐洲的崛起,囚棝人性,禁止人慾的基督教義便逐漸控制了人們的思想,那段時期被稱爲黑暗的中世紀。教堂被修建成方幢並帶有很高尖頂形狀的建築,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法國巴黎聖母院。這種建築風格被稱之爲哥特式建築,並一直保留至今。

(五)早期文藝復興時代(迴歸)

由於基督教會的長期獨斷籠罩,使普通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被牢固的封閉在神權思想中,而教會由於掌握着絕對的權力,嘴裏宣揚着耶穌教義,而實際上卻貪婪於世俗的財富與權力。到了中世紀未期(大約13世紀左右),由於商業貿易的發展,在城邦中出現了以經商致富的中產階級,他們追求現世的熱情,開始重新思考基督教義的信仰,重新審視自身的存在價值。聖方濟格派教義的出現實際上是對基督教義信仰價值進行理性批判和修正的產物。此時的雕塑繪畫作品風格開始轉變。從宣傳耶穌的宗教宣傳畫迴歸到以普通人生活爲題材的作品。爲以後以人文主義爲美學方向的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奠定了思想基礎。

(六)文藝復興的全盛時代(輝煌)

從1400年開始的這100年,人們開始科學,理性的思考問題。也正是在這一世紀中,湧現出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爲代表的傑出人才。他們的思想超越時代,他們的作品顛覆了歐州貴族階級的思維,甚至撼動了教會乃至整個西方世界,至此開始,歐州告別了在基督教會統治下那黑暗,壓抑人性的中世紀,進入到一個文化,哲學,藝術,科學等各領域全面提升的時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100年,歐州的文明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爲其以後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的崛起並逐漸強大,打下了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基礎。



(七)西方畫壇流派(抽離)

文藝復興爲西方帶來了思想上的覺醒,與此同時新浪潮美學的理念也在藝術界誕生,此時的藝術家們更多的把目光專注於人,這一個體的本質,注重人的自身意識。所以此時的繪畫作品多把人物從以前的宗教畫中解放出來,將肉體的慾望,世俗的繁華與基督教性靈的生活融入一體,表達世間凡人追求精神昇華的願望。藝術家己不再追求單純地在油布上揮灑顏料形成視覺上的風格,則更多是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此時,西方畫壇開始產生流派,百花爭鳴。從某種意義上這爲以後西方繪畫史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更加廣闊豐富的思想道路。

注:威尼斯畫派,北方畫派,嬌飾主義等等

(八)巴洛克運動(華麗)

自中世紀以來,歐州人邁向西方文明世界的腳步就未曾停歇過,而跨過了燦爛輝煌的文藝復興時代,便開始加速奔跑起來。

伽利略,哥白尼等科學家對宇宙天體的研究,鬆動瓦解了教會"創世紀″的神學體系。哥倫布,麥哲倫等冒險家發現的新航線更證明了地球的球體論,開創了新的地理學科。西方需要創新,需要呼吸更加自由新鮮的空氣。但整個17世紀教會仍在維護舊的勢力以鞏固自身的利益,多元價值在這個新舊交替衝突的年代同時存在。但正因如此,其也推動了藝術領域上全面的發展,在表現形式上也呈現出了巨大的質變,而其中最具時代性,最有推動力量的便是貫穿整個17世紀,一直延續至18世紀的巴洛克運動。

  "巴洛克"一詞原意指的是一種變形的珍珠,後被衍生至爲一種用現在的審美眼光來看,似乎有些過於浮誇的表現方式。其目的在於製造出一種好用繁複的裝飾,金壁輝煌的華麗。

"巴洛克"追求多變,拒絕單一,喜好扭曲纏擾,拒絕水平垂直。巴洛克運動在建築,雕塑,繪畫和市政建設領域,故意用使人目眩,眼花燎亂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從文藝復興運動中誕生,吸收了營養,但摒棄了文藝復興中古典的樸素,對現實世界進行了更多浮誇的渲染。

某種意義上講,巴洛克運動產生的原因是多層次的,它脫離不了時代,隨着17世紀科技文明的快速進步,文藝復興所提倡的解放人性的精神被歐州貴族高度昇華。享樂主義風靡在歐州的貴族階層,他們需要一種更高潮的激情來展現對現世權力與財富的讚美,而巴洛克運動所追求的極致浮華的藝術風格就像一首美妙的,充滿着無數裝飾音的詠歎調,給於這些享樂主義者精神上的陶醉與滿足。

注:巴洛克運動影響了整個歐州,在每個國家卻表現出不同的藝術形式。但同樣,各國都在這一時期出現過許多優秀傑出的藝術家,如意大利的建築師貝爾尼尼,和荷蘭畫家倫勃朗。

做爲意大利最知名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師,他耗盡畢生精力爲教會修建羅馬城市景觀,他使許多意大利建築改變了風格,至今他的作品仍遍佈於羅馬的大街小巷中。如以象徵人類文明起源四條河流的著名四人雕像《四河噴泉》。而其爲宗教貢獻最大的作品便是耗時11年親自參於設計建造了世界上最大天主教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廣場。這個用284根巨大石柱和142個巨大聖人石像所建成的廣場迴廊最高可同時容納40萬人以上,如一雙充滿親切溫柔的巨大手臂將冷峻崇高的教堂包裹在裏面。

17世紀的荷蘭經過長達80年的獨立戰爭,從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中解放了出來。此後大力發展船舶製造業進行海洋運輸,逐漸成爲歐州重要的港口貿易國。國力大增的重要原因是人自身的勞動力量而並非依附教會和宮廷的權力。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荷蘭的繪畫不再以神與宗教作爲主題,而把更多的創作目光轉向以商業爲基礎的普通市民階層的生活。畫家描繪自然風景,描繪普通人肖像,描繪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任何東西。風景畫,肖像畫,靜物畫三種類別的崛起替代了傳統宗教歷史畫,是荷蘭巴洛克時期畫派對西方美術的最大貢獻,並一直延續至今。

提到荷蘭的畫家,就不得不提倫勃朗,他是17世紀巴洛克畫風最典型的代表,也是西方美術近三百年來影響力最深遠的繪畫大師。他目睹了荷蘭獨立後市民社會的變化,他了解他們,歌頌他們,爲他們繪畫。他從技法上創造了利用光的明暗對比在本來平面的油布上體現出空間層次。其作用是通過刻意對特別光線的處理來創造出如舞臺燈光效果般的戲劇感,增加了一種神祕朦朧的氣氛。

倫勃朗也許是西方知名畫家中對自我意識最嚴格的解剖者,他繼承了北方畫派畫自畫像的傳統,一生爲自已創造了近百張自畫像。倫勃朗一生命運多舛,妻死子亡,從成功的職業畫家淪落到變賣家產維生,他站在鏡子面前,冷靜客觀地畫着自己從青年時期的意氣風發,到老年的蒼老頹敗。他在晚年畫下的自畫像,滿臉皺紋,用一雙無限傷感悲憫的眼睛看着自己一生的命運,又或是在茫然仿惶地看着這個他到老都弄不明白的人間。所以他的自畫像賦予了西方繪畫美學更深刻的揭發人性的內涵。

(九)告別古典(新生)

19世紀上半葉,歐州美術史經歷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這三個重要的潮流。

新古典主義試圖回到過去,倡導理性。畫面結構嚴謹,配合以精準的人物解剖學比例。架構了西方美術學院派的基本準則。

浪漫主義則修正了新古典主義的限制,鄙棄了新古典主義形式上的穩定和教條式的理性。浪漫主義追求熱情,認爲只有發自人內心最真誠的激情才能帶來創造力,同時也可以激發人類最寶貴的情操。

歷史不會停留在原點!當浪漫主義煽動着人們的情緒,刺激了普通人對於激情渴望的同時,它也漸慚的演變成了一種利用感官上過度的浮誇來宣泄情感的藝術形式,簡而言之,浪漫主義也落入了自已的教條陷阱。一些默默回到土地上,走向平凡樸實農村小鎮的寫實主義畫家。開始用最樸素的畫筆和色彩刻畫着大地,刻畫着農民百姓,書寫着土地與人的故事。

但這一切終將被結束,19世紀下半葉,有一羣青年藝術家從歐洲畫壇紛亂繁複的各種束縛中跳脫出來。他們來自城市,不再留戀農村,他們對崇尚新時代工業,不再緬懷過去的神話歷史。他們告別傳統,走向自己的新時代,他們被稱作"印象派"。

如匕首一般,“印象派"撕碎了暮氣沉沉的西方古典美術的畫布。標誌着西方現代美術的開始。

歐州的工業革命帶動了科學的快速發展,在照相機被髮明後,繪畫藝術需要新的表現方式,需要新的突破方向,而一些早期的印象派畫家迎合了這個新時代,他們如採蜜的蜜蜂一般從鄉村撲向巴黎這樣的文化藝術中心,他們崇尚中產階級的生活,聚會的文化沙龍變成了咖啡廳,音樂廳這樣的休閒中心。

與傳統畫家不同,印象派畫家不只待在狹窄的畫室裏,他們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直接描繪對象,強調畫家自己主觀的意識,在大自然的光線下捕捉物體在眼中瞬間的印象,這不僅要求畫家有敏銳的視覺,更要求畫家把聽覺,感覺等各官能對於大自然的體驗全部呈現出來。

印象派認識到光是構成色彩的基礎,他們注重光的研究和表現。他們創新了新的繪畫技法,簡單的線和麪的傳統繪畫組合被打破,取而代之的用點來鋪陳畫布。奇妙的是,用這些不同色彩凌亂的點所組成的畫面,在遠觀時竟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起來,使描繪物像跳脫了其真實樣貌給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覺。

印象主義畫派一般可分爲3個階段:

以馬奈爲創始人的前印象派,又分爲以莫奈,雷諾阿爲代表的注重光和色彩的表現與以德加爲代表的注重造型和素描這2種類型。其中最能體現印象主義理念與技法的則是莫奈。

1886年印象派結束後,之後出現新印象派,以修拉成就最高,創造點彩畫法(科學分析,不用調色,用色彩互補,來表現色彩和光的關係)。

後印象派的代表畫家是塞尚,梵高與保羅.高更。三人中塞尚繪畫追求幾何結構,爲後來現代藝術開啓了先河,被尊爲現代藝術之父。

而梵高的身世則截然不同,他一生窮困潦倒,抱受精神躁鬱折磨,甚至以自殘來緩解精神上的痛苦,最後在麥田裏用手槍結束了其短暫的一生。梵高的畫寄託了他全部的精神力量,是他熾熱內心的外在表現。但不幸的是,同很多畫家的命運相同,梵高生前不爲人知,不爲人所理解,他用精神苦難結晶所繪成的傑作直到死後才被世人所瞭解,令人唏噓不已。

保羅.高更,一個丟開所有一切追求藝術夢想之人。他人到中年,拋妻離子,坦然揮別西方工業革命帶來的歐洲城市生活,放棄了巴黎優裕的中產階級,一人孤身決然地前往南太平洋的原始島嶼-塔希提島。在這裏蠻荒與寧靜的地方,他像土著一樣生活,變成了最天真的孩子,渙發出最強烈的藝術熱情。他與當地一個姑娘同居,並畫她,和這些土著女人們。在他的筆下,她們無憂無慮,純樸天然,全無現代文明女人的嬌飾做作。高更的畫爲歐洲現代文明人造了一個夢,一個桃花源。晚年的高更身染重疾,精神苦悶,但卻在這人生最痛苦之際創作出了傳世名畫《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生老病死,過去,現在,將來,茫茫天地間人是什麼?這些人類的終極問題也許只有在他這人生暮年之時,纔會有如此透徹的理解。

(十)  現代藝術(方向)

進入20世紀,在印象派開路後,歐洲畫壇流派蜂起,各逞風流,各擅勝場。

以馬蒂斯爲代表的野獸派的出現是代表西方繪畫的一個轉變,他從印象主義那裏汲取營養,但不同於印象派通用的點彩技法,野獸派在畫面上則用平面化來強調單純的形體。從而達到從所謂的自然色彩中轍底解脫,而更深入一點也可理解爲是通過這些比印象派更強烈的畫面裝飾效果來展示其更爲主觀的藝術表現形式。

立體派繼承了印象派畫家塞尚的造型法則,擺脫了傳統繪畫的視覺規律和空間概念,將自然物像分解成幾何塊面,因而得名立體主義。立體主義不注重理論,而更傾向於形式,對現代工藝,裝飾,建築等實用美術影響巨大。巴勃羅.畢加索,是全世界最廣爲人知的畫家,也是立體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同時又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迴歸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上又從印像派和野獸派作品中尋找方向。最終畫出《阿維尼翁的少女》,標誌其個人鮮明立體主義的風格。

繼立體主義誕生後,政洲繪畫已基本告別過去,繪畫藝術在表現形態上越來越朝着非具向方向發展。1910年前後抽象主義產生,其一般可分爲抒情抽象與幾何抽象兩個方向。

前者代表畫家是俄羅斯人康定斯基。他相信色彩的獨立性,色彩和線條的象徵意義。更注重藝術內部精神領域的探索,代表作《構成VIⅠ》則是最能闡述他創作精神理念的作品。

後者代表畫家是荷蘭人蒙徒裏安。他以幾何圖形爲繪畫的基本元素,認爲世界上一切的造型就是水平線與垂直線構成,所有的顏色都從紅,黃,藍三種色彩中衍生出來。所以他所有作品只用直線,直角,三原色構成。代表作《線與色彩的構成》。

達達主義是20世紀實驗藝術的先驅,代表人物是馬塞爾.杜尚。他否定一切的藝術理念正是爲了呈現一種非理性的,自由的人生境界。他把物品放置在不同場地,排除其實用功能,從審美的角度重新定義,就能將其從普通物品轉換成藝術品。一個在商店隨便買來的普通男廁所小便池,他隨意寫上"R.Mutt"的標記後,放在"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展覽會上便變成了藝術品《泉》。達達主義極大限度的開發了審美力的感受世界,爲現代藝術的發展拓寬了道路。

人類的內心世界微妙且複雜,有時會產生一些超越現實的,莫名其妙的,甚至有些荒唐的臆想,或在夢中,或在忙碌生活之外。但這些無可言狀的情感經過藝術家大腦的處理,便會產生創作靈感,以作品作爲載體,呈現出來。這便是超現實主義所要表現的主題。超現實主義畫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西班牙畫家達利。達利的畫常常扭曲變形繪畫對象的本來面貌,把"具象"的物體"意向"化,創造出一種光怪陸離的夢幻世界。所以他的作品總給人一種奇異的,不真實的抽離之感,但恰恰正是這種遊離於現實世界之外的剝離感,帶給人視覺與心靈的震撼。總之,超現實主義探索了人類本能和潛意識之間更深層次的關係,在藝術領域內首次提出一種超然的世界觀。

抽象表現主義是二戰後在美國興起的重要藝術運動。超現實主義是抽象表現藝術的前身。而後者更是開拓了前者的邊界,使20世紀現代先鋒藝術達到嶄新的高度。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便是傑克遜.波洛克。他作畫時讓顏料隨意滴濺,甚至甩撒在畫布上,然後一層層的疊加,形成前後互加交織穿插的線條,因爲只有線條,沒有其他形象,所以他的作品沒有美術普遍意義上的構圖,常常讓人的視覺缺乏焦點,欣賞他的作品如同讀一首非常前衛的詩一般,需用心去理解,才能在這重疊交錯中感受到形象。不理解之人感覺晦澀,但一旦開悟後則會發現異乎尋常之美妙。波洛克英年早逝,存世作品不多,但只要是他的作品一經問世,便立即會成各大拍賣行競相追逐的目標。

進入20世紀60年代,由約瑟夫.博伊於斯等人創立的現代意義上的行爲藝術,開啓了今日前衛藝術世界的大門。行爲藝術是指藝術家在某特定場合,特定時間,藝術者通過本人的身體行爲作爲語言與觀衆交流的藝術。行爲藝術家認爲藝術的關鍵在觀念,本質是思想,表現形式並是反映思想的工具。只要是能把藝術思想表現出來人,即藝術家。所以只要有思想,人人都可以是行爲藝術家。

(十一)結尾(明天)

在21世紀的今天,甚至更遠的將來,藝術創作將變得越來越難以定義。藝術將不再侷限於傳統分類形式之中,甚至作品也並不是爲藝術本身而創造。當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代世界,人們更需要精神上的開拓。所以優秀的現代藝術作品必須以由神學,哲學等具有高度且深刻的思想內涵作爲基石,以探索更爲寬廣,深邃的人類內心!

結後語:世界是殘酷的,人是痛苦的,只有藝術纔是嗎啡,給予這短暫的生命唯一的享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