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和通缩:宏观经济离不开的话题

「今天是木子读吧陪你的第1117天」

关于货币发行量,绕不开这样一对“兄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以说,通胀和通缩是货币发行量这个“水龙头”的两端,开关就在央行的手中。

当一切与经济有关的问题投射在我们普通人身上时,就会以这两种形式体现,但通胀并不等同于简单的物价上涨,通缩也不能直接和经济萧条画等号。在深刻理解这两个名词之后,相信经济学的一些现象在你眼里将会和之前大不一样。

1971年,黄金与美元脱钩后,通胀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市场经济国家几乎没有不通胀的。通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了经济实际的需要,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简单地说,就是过剩的货币去追逐有限的商品,货币太多了,商品就大幅涨价,我们手里的钱就越来越“不值钱”了。

通常情况下,货币总量和商品的数量应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之中。但如果央行疯狂地印钞,让市面上的货币总量严重高于商品价值,就会出现货币大幅贬值,商品就会大幅涨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通胀的感觉应该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在1990年,10元钱或许可以买到10斤猪肉。而如果把钱存进银行,存到2020年,以每年5%的利息计算,在不考虑复利的情况下,10元就变成了25元,现在这25元还能买10斤猪肉吗?显然是不能的。

你会发现,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放在银行里虽然数量没有变少,但买到的东西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偷走”你财富的就是通胀。所以,通胀要么就是商品变得太少了,要么就是钱变得太多了。

相反,通缩是指货币的数量大幅减少,或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一般认为通胀率低于0,也就是负的通胀率时便会发生通货紧缩。通缩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会使货币升值,实际购买力上升。而物价下跌只是通缩的一个表面现象,本质上通缩反应的问题是产出过多,有效需求不足,供需失去平衡。

我们国家的“房住不炒”政策,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对当前全球经济局势的一种必要应对。当“一带一路”倡议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当中国不再以低价商品换取他国信用货币的时候,甚至开始向外输出人民币信用换取别国商品和资产的时候,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就真的要改变了。

既然说到通胀和通缩,就离不开CPI和PPI这两个价格指数。从投资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用什么指标去判断通胀和通缩呢?这就要求我们会使用CPI和PPI了。

CPI和PPI是国际通行的用来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是价格指标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我们可以参考国家统计局定期发布的CPI和PPI数据。

CPI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又称为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是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在计算CPI时,并不是把居民消费的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计算其中,而是挑选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一部分。

中国CPI调查的对象包括被选中的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按用途划分为8大类,下设268个基本分类。简单说,CPI就是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的百分比。公式为:通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初期物价水平)/初期物价水平。

CPI是观察通胀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说CPI涨得快就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利用CPI判断通胀的标准不同,也可以说是通胀对CPI的容忍度不同,通常发达国家的容忍度要低,发展中国家要高。市场经济国家认为CPI在2%~3%属于可接受范围内,而当CPI>3%时,就称为通胀;当CPI>5%时,就是严重通胀。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2010年至2021年,中国的CPI年均涨幅约为2.5%,中国的通胀水平并不高,是比较温和的。但在现实中,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通胀远远超过了官方给出的统计数据呢?相信很多人都会感觉到物价上涨太快,钱越来越不值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

造成这样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两点原因:一是在CPI统计数据的结构中,不包含投资品的价格。也就是说,房价、股价等并不计入CPI中。因为CPI反映的是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而不是投资品的价格变化,所以我们不能把房价的上涨与CPI进行直接比较。当然,房价对通胀是有影响的,CPI中计入了房租,房租变动会体现在CPI中。

二是CPI的统计项目中大多是原材料的价格,人力成本增长对CPI的影响比较小。因为在CPI一级分类中的食品烟酒项目,统计的是猪肉、牛肉、蛋类、奶类等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价格,不包含完全人力加工后的成品价格,如猪肉类零食、各种糕点的价格等。也就是说,我们日常感受到的,与人紧密相关的消费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速度很快,但这些并没有直接纳入CPI的统计中。

所以,我们需要跳出对CPI理解的误区,不能简单地将物价上涨与CPI的涨幅画等号。

PPI表示生产者价格指数,是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这些产品包括产成品和原材料,可衡量某一时期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价格变动的情况。在我们国家,PPI一般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变化,不包含税费及运费。

与CPI一样,PPI也是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产品价格进行计算。比如,选取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遵循按对国计民生影响大、生产较为稳定、有发展前景等原则进行产品选择,目的就是使PPI能够尽可能充分反映产品价格变动情况。

CPI和PPI都属于平均综合指标,理论上,两者的长期走势是一致的。PPI作为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指标,变化会通过产业链向消费端传导,并表现为与CPI大致同趋势的变化。所以,PPI通常被看作CPI的先行指标。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再聊聊“CPI-PPI剪刀差”。在市场经济的产业链中,各种商品的价格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价格,会在市场作用下形成环环相扣的价格链条。上游产品的价格变动会作为中游或下游产品成本的影响因素向下传递,最终传递到消费端。传导路径通常为“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化→中游加工品成本变化→下游商品价格变化→居民消费价格变化”。

价格在产业链和市场的传导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市场运行顺畅时,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会呈现正常的上游向下游的价格传,就是前面说的PPI和CPI的整体走势会大致相同。但现实是PPI和CPI的走势很可能出现不一致,甚至两者会出现背离较大的情况,这种PPI和CPI一个增速明显快于另一个的现象被称为“CPI-PPI剪刀差”。

中国几次比较典型的“CPI-PPI剪刀差”主要出现在2008年、2010年、2017年和2021年。2021年10月,CPI同比上涨1.5%,PPI同比上涨13.5%,“CPI-PPI剪刀差”达到12个百分点,创造了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新高。

正常情况下,无论企业如何选择,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最后结果都是推高居民消费品价格,表现为PPI对CPI的传导。根据价格传导规律,上游价格变化传导到下游一般需要6~12个月。PPI若持续走高,不能及时将价格传导至下游,也就是“上游通胀,下游通缩”,就可能会为工业生产带来成本上升、利润降低的影响,对于毛利率较低的企业来说甚至存在亏损风险。

这种在价格指数上表现为CPI走势偏低,PPI走高,“CPI-PPI剪刀差”扩大。我们可以总结为这四个变化:CPI和PPI上涨,通胀上升,经济增速加快,如果上涨幅度过大,就会引发高通胀;CPI和PPI下跌,经济发展放缓,如果下跌幅度过大,就会导致通货紧缩;CPI上涨,PPI下跌,企业利润增大,经济将进入一个扩张期;CPI下跌,PPI上涨,企业利润减少,经济有衰退的危险。

总之,PPI和CPI作为重要的价格指标,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中备受关注,特别是CPI的变化,是利率调节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计算通胀的重要数据来源。

写在最后

通胀就是增发的货币量比新生产的商品总价多,总体物价上涨,也就是商品的流通速度赶不上银行印钱的速度;通缩就是增发的货币量比新生产的商品少,总体物价下降,也就是商品的流通速度远超银行印钱的速度,货币供给少,商品却多了。

我们钱包里的钱都是通货,通货的本质都是信用货币,其价值是人们赋予的,被人们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流通,而政府最终的目的是增加社会的总产出,让经济得到增长,并不是增加货币的总体数量。

我们不要谈到通胀就只想到涨价,谈到通缩就和萧条画上等号。在通胀和通缩的背后,国家会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可以说,从货币诞生开始,通胀就在吞噬着大众手中的财富,但只有少部分懂得其中逻辑的人,才能够察觉到这种漫长而隐蔽的财富流失过程。

所以,作为投资者的我们来说,跑赢通胀和通缩不是我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政策制定原因,以及这些政策会给我们的财富带来哪些影响。

一个懂宏观金融的人和不懂宏观金融的人在投资时,起跑线本身就是不一样的,也一定能让你在投资过程中,体验到淡定和从容。


GDP的三种计算方法

康波周期赋予中国的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的三个阶段


专注运动+财富管理:关于19年运动更多的分享,请关注:木子读吧,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健一生身,读千卷书,行万里路,2023与你一起见证成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