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記錄124--教育隨筆

孩子上了四年級之後了,平時上課,也就是按照老師規定去做作業,完成練習,每年我會買一套卷子,一個單元做一份,他們完成一份之後,給自己打分,然後看一下錯題。期中考試的時候,再整理一下,然後再看一遍,就這樣,完成了複習。

興趣班方面,他們參加了圍棋,空手道,足球,書法,奧數,編程,有些上上停停,但大部分還是堅持下來,都是動靜結合的興趣班。不管怎樣,這麼多年,確實沒有因爲興趣班跟他們產生太大的矛盾,沒有出現他們不肯上課,出現逼迫的情況,就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的就去學習了。自己確實對他們參加興趣班是沒有功利的時間,也是長期主義,在某個點,他們感興趣了,我就抓住關鍵的時間點送他們過去學習。至於學什麼,怎麼學,更多還是交給老師去帶領就是了。也確實遇到過沒有經驗的老師,走了彎路,這種時候就還是得深刻反思自己了。

跟孩子們聊天,談到了他們的同學,他們告訴我:有些父母對他們同學的要求很高的,比如說,住宿的同學從週五開始,回去當晚就要開始上補習班,週六週日也是繼續上補習班,父母在同學房間安裝了攝像頭,手機收走,不準聽音樂,當孩子問爲啥沒得休息的時候,父母就會說,喫飯本來就是休息,睡覺也是休息,這些休息好了,自然就算是勞逸結合。這樣的父母可能也有正確的一面,能夠讓孩子時刻感受到學習的壓力,更充分的利用時間進行學習,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我反覆確認,自己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前段時間跟一朋友聊天,他的兒子在一所重點初中就讀,覺得大家實在太捲了。他感觸兒子目前在學校天天這麼卷一點意義都沒有,沒有任何創新,還活得很不開心。關鍵是,考個中大,甚至考個北大,不過就是出來打工。然後他想把兒子送出去,孩子媽媽又捨不得,堅決不同意。說得自己彷彿置身寒冬,頗感滄桑。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是一種掌握種種細節的需要耐心的過程,一分鐘,一小時,日復一日的循環。我們知道有一句諺語“見樹不見林”,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使學生通過樹木看見森林。懷特海的著作《教育的目的》明確的提到這一點,使得學生通過樹木看見森林。教育的節奏指一個特定的原則--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學習方式應該在學生的智力發育達到適當的階段時採用。朋友說他兒子班裏的同學很多都已經學了大學的微積分了,才初二,當時我覺得很詫異,如此的話,接下來這幾年做什麼呢?沉溺在題海中嗎?或者大學的時候又做些什麼呢?爲什麼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老師會鼓勵孩子們通過補課的提前這麼久學習相關的知識?

如何平衡自由與紀律的節奏?設計完美的教育,其目的應該是使紀律成爲自由選擇的自發的結果,而自由則應該因爲紀律而得到豐富的機會。自由和紀律這兩個原則並不對立,在兒童的生活中應該對它們進行這樣的調節,使之適應個性發展的自然變化。孩子們對興趣愛好的投入,對自己時間的管理,對必須做和想要做的平衡,就需要平衡自由與紀律。

關於技術教育及其與科學和文學的關係。懷特海認爲:每種形式的教育都應該向學生傳授技術、科學、各種一般的知識概念以及審美鑑賞力;學生在每一方面所受的訓練,都應該由其他兩方面的訓練補充而相得益彰。上次帶親戚的孩子去跟兩位不同的鋼琴老師學習,有一位老師只是片面強調練習,但沒有告訴孩子具體的練習技巧,遇到卡點怎麼辦,出現疲勞心態怎麼辦?另一位老師告訴她,大海星辰,愛非堅持,既然沒有放棄,說明內心還是喜歡,既然內心喜歡,就值得爲之付出。在這份鼓勵中,孩子重拾信心,開始遵從內心的願望進行練琴了。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會講到這個樂曲的創作背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以及如何更好的演繹這個曲子。

還有談到了大學的作用,他承認大學不是促使社會進步的惟一機構,但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今天,凡是那些不斷前進的國家,它們的大學教育都在蓬勃地發展。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使青年學子們在知識和智力發展方面受一批充滿想象力的學者們的影響。

《教育的目的》還是值得閱讀的,有些問題的深入思考,確實需要藉助於他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