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孩子为什么压力这么大(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会义不容辞地守护孩子的成长,但教养这件事情,有时候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们是孩子呱呱落地之后最先认识的人,孩子接触世界的窗口和视角由我们带来,孩子的发展始终与家庭紧密相连。但实际上,对每一个父母来说,都承担着非常沉重的育儿压力。

和以前的孩子相比,新一代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他们的资源更多,看到的世界更广,所接触的社会变化更大,面对的竞争更激烈,会遇到更多不确定因素,以至于新一代的孩子面临着自驱力越来越弱、人生目标越来越模糊的新危机。

新一代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7.4%。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小学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9%~3.3%;初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7.6%~8.6%;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0.9%~12.6%。

接下来我们会尝试分析一下孩子身上常见的四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孩子的父母、其他长辈、学校以及社会。提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重新思考如何从零开始去孵化孩子的自驱力,让孩子在未来的千变万化中,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最终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直挂云帆济沧海。

无法从周围获得足够的信任。

社会上时常会出现一个观点:孩子不管不行,不盯不行。传统教育观点认为孩子必须得受教,成年人有义务教导孩子,孩子也有义务好好听话。因此,当在教养中遇到问题时,成年人的传统做法便是说教。很多父母会跟孩子说很多的道理,并且用成人世界的法则来要求孩子。当父母认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时,甚至会人为地制造很多的挫折去打压孩子。

实质上,这些做法都指向一个本质:成年人并不相信孩子有成长的内在动力。比起相信每个人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习惯打压孩子的成年人会更倾向于认为孩子是懒惰的、没有动力的,也会更倾向于认为成长和学习的过程是不愉快的、反人性的,所以成人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外在措施,才能保证孩子不偏离既定轨道,按照成人世界的规则来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充斥着太多的外部管控措施,比如奖励、惩罚、成绩排名、统计数据,以此来判断一个孩子的发展状况是否可控。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外部管控措施的过分强调实际上会减弱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缺乏前进和成长的内在愿望。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4岁的孩子正开心地与她所有的玩偶玩耍,并告诉你她所有玩偶的名字、外观、性格,邀请你和她的玩偶玩“过家家”。这个时候,你却提出一个建议:如果孩子能够把玩偶按照大小顺序来进行排列,就奖励孩子一个棒棒糖。

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会发现孩子最初的那种纯粹的、不带任何目的的游戏状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为了赢得一个棒棒糖,孩子开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停止想玩“过家家”的念头,让自己按照成人的要求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便是成人用一个棒棒糖操控了孩子的行为,削弱了孩子本身的内在学习状态,让孩子本来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完全消失了。

目前的社会文化中,这样的情况反复上演,这和我们接受的一些固有观念是分不开的。比如传统观念会更倾向于素质教育就是在瞎玩,兴趣爱好的孵化就是在浪费时间。孩子的所有时间都应该花在背诵、默写、学语文、学数学、学英语等看起来对考试有利的事情上。如果一个孩子告诉你,他更想去上技校而不是考取一所高中,那就是反叛的、不理性的决定;如果一个孩子告诉你“过家家”是他最喜欢的游戏,那就是玩物丧志的想法。这些偏见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明显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