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精神家园》(四)

这周读的几篇文章,主要内容多与影视产业现象有关,写作方式便是小波从这些现象中得到的思考,这就为我从这些思考中得到一些其他的思考提供了基础。

在《我对国产片的看法》一文中王小波指出:单个艺术家有什么风格都可以,但说到群体,就该有另一种标准。

每个艺术家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然而当每个人的风格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时,情况会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但是我有一个疑问,那么多艺术家,为什么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了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创新与模仿的问题。

一个再高大上的东西被模仿滥了,也只会让人有作呕的感觉,我们现在感觉很多作品不堪入目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吗?所以现在很多人宁愿刷好几年的剧,也不愿意将就着追目前所谓的新剧,这是有道理的。

另外,在这篇文章中,王小波还表达了另一个观点:作品培养了观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再来影响作者,像这样颠过来、倒过去,肯定是很没劲。

作品培养观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影响作者,我觉得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一流的作者创作了一流的作品,一流的作品培养了一流的观众,而一流的观众又反过来影响一流的作者,这无疑是我们乐于看到的现象。可是如果将这个“一”换成“四五六”等等,那未必是什么好事,至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一个现象:烂片为何层出不穷。因为只要有“四五六”流的观众在,“四五六”流的作品就不会绝。我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为“四五六”流的作品贡献力量,但是我争取不做“四五六”流的观众吧。

在《电脑特技与异化》一文中,王小波指出:作为艺术家,我认为一切技术手段都是我们同化的目标。

这句话无疑是小波对那些将电脑特技视为洪荒猛兽人群的一种讽刺。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只要是有利于提高他的作品层次的东西,他都是需要消化吸收的。在这一点上,我是同意小波的说法的。然而,现在的一些现象却让我产生了另外一种担忧,他们不再将技术视为洪荒猛兽了,反而视它们为救命稻草。比如在有些作品里面,演员们不努力提升自己的演技,而用技术来弥补自己的短板,这明显就是本末倒置了,因为这是演员们被技术同化了。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竟然被一个死物给同化了,我也不清楚我的内心是何种滋味。

在《好人电影》一文中,小波引用了一部外国电影来向我们展示外国的好人电影是如何拍摄的。通过对比,他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电影里,好人满嘴豪言壮语,效果倒未必好。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说着豪言壮语的好人未必是真好人,即使是真好人也容易遭人质疑。为什么呢?你真的有那个高尚,做好事就行了,何必去豪言壮语呢?当然你可以有自己的一套说辞,你可以说你的豪言壮语是为了鼓舞士气。但是别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番想法,你话说的那么好听,不就是在向别人标榜你是个好人吗?所以这在别人看来,你的高尚下面是有一层阴影的。我想既然如此,好人电影向国外那样拍——好人做好事,做得让你不知是在干啥——或许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吧。

在《承认的勇气》一文中,王小波指出:总而言之,人生在世,常常会落到一些“说法”之中。有些说法是不正确的,落到你的头上,你又拿它当了真,时过境迁之后,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就是个严肃的问题。

我想,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落到一些“说法”中的事情。然而不同的事情是,一类人只将别人的说法听听作为参考就好,最后做决定的还是自己。对于这类人,我表示欣赏,至少他们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另一类人中,他们将别人的说法奉为神丹妙药。而听信别人的说法,万一产生了不好的结果,他们之中又分为了两类人。一类人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对于这类人,我仍然表示欣赏,因为他们至少还有勇气,用小波的话说就是“承认自己傻过,这是一种美德”。所以我最瞧不起的人是自己不仅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听信了别人的说法做错了事又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这便是我说的另一类人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