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的精神家園》(三)

這周又陸續讀了《我的精神家園》 中的幾篇文章,對其中的些許言論頗有感觸。

在《關於幽閉型小說》中,王小波這樣說:我總覺得小說可以寫痛苦,寫絕望,不能寫讓人心煩的事,理由很簡單:看了以後不煩也要煩,煩了更要煩,而心煩這件事,正是多數中國人最大的苦難。

以前我還不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我特別討厭宮鬥劇,一羣女人勾心鬥角,斗的你死我活的。現在來看,我大抵明白了,寫這個劇的人估計是陷入了幽閉型小說的陷阱裏了,總愛寫一些讓人心煩的事兒,卻從來不寫就這些人拯救出來的方法。仔細想想,道理再淺顯不過:讓你去挑一個人的毛病,你可以找出一堆,可是讓你去爲這些人量聲定製一套改掉這些毛病的方法,你卻又啞口無言。

所以我想,王小波不喜歡幽閉型的小說是有一定道理的,爲此他在一番論證之後得到一個結論: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問題,這纔是自己的救星。

是啊,在苦難中無法自拔,對解決苦難無濟於事,唯有努力做事,拼命思考,才能完成自我拯救。當然,這裏也不排除有貴人將你從苦難中拯救出來,但是,前提是你在痛苦中無法自拔的時候,還能否識得那個貴人。

在《文明與反諷》一文中,有這麼個故事。一羣人將一個人架在十字架上,準備喫烤肉,結果這個人最後提醒這羣人說,他的下面已經烤好了,可以考慮翻一下面。王小波從故事裏得出一個結論:只要你不怕做烤肉,就沒有什麼阻止你說俏皮話。

在這裏,我不得不佩服小波同志的智慧,好像什麼故事到了他那裏,都能得出讓人驚掉下巴的結論來,這簡直是化腐朽爲神奇。佩服完了小波,我就要佩服另外一批人了,那就是親愛的讀者們了。我記得有一個讀者在這一部分評價到:只要你決定躺平了,就沒人能讓你破防。雖然我是隔着手機評論看到這句話的,但是我想,捧着手機發出這句話的人一定是一個十分通透的人,因爲只有通透了,才能發出這種“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的話來吧。

《關於“媚雅”》一文中,小波討論了“媚俗”與“媚雅”的問題。關於“媚俗”,想必我們聽得不少,米蘭·昆德拉的解釋是:指藝術家爲了取悅大衆,放棄了藝術的格調。對於米蘭·昆德拉的說法,我覺得他還是太寬容了些。依我看,“媚俗”是指一些人爲了取悅他人,做了有失身份的事。

罷了,我們還是將視線聚焦到“媚雅”上來。什麼叫“媚雅”呢?小波的解釋是:大衆受到某些人的蠱惑或者誤導,一味追求藝術的格調,也不問問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藝術是需要鑑賞的,倘若你沒有那個鑑賞能力,卻偏偏強啃,那樣只會使自己消化不良,讓自己遭罪罷了,更糟糕的是,你身邊的人也會遭殃。關於“媚雅”的危害,小波在文中多有舉例,此處就不贅述了,此處只想引入小波一番論證之後的結論:媚雅這件事是有的,而且對俗人來說,有更大的害處。

說到此處,我想說說“俗”與“雅”,這兩個字和“氣”組合起來就是“俗氣”和“雅氣”,“俗氣”有粗鄙之意,“雅氣”有高雅之意,但是我從不認爲“雅氣”之人比“俗氣”之人高貴。所以“俗”與“雅”後面加上“氣”,我認爲是不關乎人格的,然而,在“俗”與“雅”前面冠上一個“媚”字,那就不好說了,也不必多說了。

在《長蟲·草帽·細高挑》一文中,王小波這樣說到:俗話說,老太太買柿子,揀軟的捏。但一枚柿子不能怪人家來捏你,要反省自己爲什麼被捏。

這句話讓我讀來,有一種悲哀。悲從何來呢?因爲我感覺我就是那個軟柿子,隨時會被別人拿捏了。可是,話又說回來,誰的一生中又沒有幾次被別人拿來捏呢,這又讓我有些許欣慰。

不過,悲哀也好欣慰也罷。我想沒有哪個人希望自己被別人拿捏了。或許我們還真得像小波說的這樣反思一下,自己爲什麼被捏了吧。可是,這又有什麼值得反思的呢?別人捏你就是因爲你軟唄!那麼不想被別人拿捏你,那就讓自己硬起來!你硬起來了,就沒人敢隨便捏你了。可是硬起來也並不容易,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由軟到硬的路上探索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