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沉默的大多數》(七)

關於《沉默的大多數》這本書的閱讀,已經接近尾聲了,但是文章中精彩卻不會結束。

在《我怎樣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一文中,王小波教育外甥說:別人的痛苦纔是你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爲別人的藝術源泉。

說實話,看見這句話,我有些意外,總感覺這樣的話不是真心出於王小波之口,因爲以他的邏輯之嚴謹,不會不知道不管是從別人的痛苦中還是從自己的痛苦中,其實都是有機會獲得藝術源泉這個道理的。所以我只能認爲,王小波是因爲姐姐的緣故才說了這樣一番違心的話吧。也由此可見,王小波是個人,也免不了俗哈。

在《對待知識的態度》一文中,王小波指出:不管有沒有直接的好處,都應該學習——持這種態度來求知更可取。

這段話讓我思考人們關於讀書的態度,比如許多人所說的讀書使人智慧,或者讀書使人快樂之類的話。我想,如果人們都有王小波這種認識,那些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是不會說出上面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的吧。他們也會和王小波一樣認爲:不管有沒有好處,都應該讀書。說到這裏,正好想說一個例子,說某一教授跟一羣學生講座,結果被學生趕下了臺,最後被停職反省,其原因就是這個教授一直在向學生灌輸讀書是爲了錢的這個思想。在此,我真想爲那個搶麥並大喊“爲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的同學點一個大大的贊,因爲他讓我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倘若都像那個教授那樣,那還了得。

在《有與無》一文中,王小波指出:人應該遵從所在社會的norm,這是不言而喻的。但除了遵從norm,還該不該乾點別的,這就是問題。

這句話給了我兩點不小的啓發。一是人要遵從norm,但是不能事事被norm所奴役。公司有一些規章制度,我們需要遵守,但是我們不能天天盯着規章制度看,想着不能做什麼事,有那個時間,還不如好好想想自己能不能做些比較有意義有趣的事。二是這個norm讓我想起了一些人,有些人以他自己的norm來評價別人,倘若別人不合他意,他就大加批判。其實對於這種人,我是大爲不喜的,雖然我知道,在這裏我也成了這種人,但是我還是得說,一個人好歹也要經常批判一下自己,這樣纔能有清醒的時刻。

王小波在評價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時指出:我不相信人會有所謂“命運”,但是我相信對於任何人來說,“限度”總是存在的。

在這裏,我很喜歡“限度”這個詞,因爲王小波用這個詞完美的解釋了老人爲什麼是一個英雄。同時,這個詞也讓我對成功與失敗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是啊,何爲成功何爲失敗呢?一個人總做“限度”之內的事,而且每次都做成了,那麼他算成功嗎?相反的,一個人總是挑戰“限度”之外的事,而且每次都沒有做成,但是他卻仍然堅持不懈,那麼他算失敗嗎?如果讓我在這兩者之中做出一個選擇,我會選擇那個挑戰“限度”之外而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的人作爲成功的典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