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972)

【原书卷九·七】

宝应王孟亭太守,为楼村先生之孙。丁卯,见访江宁。携胡床坐门外,俟主人请见乃已,遂相得甚欢。聘修江宁志书,朝夕过从。尝言楼村先生教人作诗,以“三山”为师:一香山、一义山、一遗山也。有从子嵩高,字少林,少年倜傥,论诗不服乃伯,而服随园。《大梁怀古》云:“摇落偏惊旅客魂,秋风回首眺中原。三花树色开神岳,万里河声下孟门形胜郁盘终古在,英雄慷慨几人存?信陵策士俱黄土,独有侯生解报恩。”太守讳箴舆。

宝应,江苏省扬州市下辖县,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西部,扬州市北缘。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东阳县,属东海郡。其后多变。唐上元三年(762),此地为安宜县,境内获八宝上献朝廷,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宝应县。唐、五代十国、北宋,隶属楚州。南宋宝庆三年(1227),升宝应县为宝应州,领宝应县、盐城县、山阳县、淮阴县。宋末,升宝应州为宝应军。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宝应军为安宜府,宝应县隶安宜府。至元二十年(1283),废安宜府,改隶高邮府。明朝,隶高邮州。清朝乾隆年间,改属扬州府。1949年后,先后属苏北扬州行政区、扬州专区、扬州地区,1983年,扬州市和扬州地区合并,改隶扬州市。

王孟亭,即王箴舆(1693—1758),字敬倚,号孟亭。清江苏宝应人。王式丹孙。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以纂修武英殿书议叙内阁中书,后改河南临漳知县,官至河南卫辉知府。雍正十三年(1735)罢归。工诗,与袁枚交好。有《孟亭编年诗》。按:汲县县志载: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王箴舆创立源泉书院。

楼村,即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号楼村。清朝宝应人。积学嗜古,有盛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状元,授修撰。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皇舆图表》、《渊鉴类函》,分校二十一史诸书。因其耳聋,不为康熙所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罢官归。后侨居扬州,与乡士大夫论文为乐,士多从之游。式丹工诗,田雯、王士禛皆推许之,宋荦刻《江左十五子诗选》,以式丹为首。著有《楼村集》25卷、《四书直音》1卷及《灵豆录》。

丁卯,乾隆十二年,1747年。

胡床,音hú chuáng,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古时与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香山,即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义山,即唐代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

遗山,即金元诗人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王嵩高(1735—1800),字少林,号海山,晚号慕堂。清江苏宝应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湖北利川、武昌、汉阳、应城等县知县,直隶河间、天津两府同知,官至广西平乐知府。在官尽心狱讼,痛惩豪猾。有《小楼诗集》。

乃伯,音nǎi bó,释义:1、你的伯父;2、旧时称人家的伯父。与“乃父”类似的称呼。

大梁,音dà liáng,中国河南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原为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都邑所在地。公元前364年夏,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东迁至大梁,因此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至魏襄王到魏王假的六代君主,以大梁作为魏王国的都城长达136年,也是魏国有时被记载为“梁国”的原因。魏王假三年(前225),秦王政派遣王贲率军围大梁城,引鸿沟水灌大梁城,前后长达三个月,大梁城坏,魏王假无措开城出降,魏国灭亡,大梁城不复存在,秦朝以其地置开封县,汉朝为陈留郡地。大梁有时也作为开封地区的代称,例如五代时期,有人便将当时的首都开封城称为“大梁”,北宋部分人也沿用这一习惯,将首都开封称为大梁,又将开封水系汴河与梁的古称结合,将开封称作“汴梁”,但都不是当时正式的地名。

三花树,音sān huā shù,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第十 ·槃多一一四》记载的一种树木。究竟为何种树木,未能确定。《槃多一一四》原文:裴渊《广州记》曰:“槃多树,不花而结实。实从皮中出。自根着子至杪,如橘大。食之。过熟,内许生蜜。一树者,皆有数十。”《嵩山记》曰:“嵩寺中忽有思惟树,即贝多也。有人坐贝多树下思惟,因以名焉。汉道士从外国来,将子于山西脚下种,极高大。今有四树,一年三花。”今人考据认为:“槃多”树,据所描述,应是桑科无花果属的树。而“贝多”树,据顾微《广州记》(笔者按:《广州记》有裴渊撰和顾微撰两种,均已亡佚,不过唐人史注、唐宋类书、地理志多有征引)所描述,是枝上垂生气根,应是无花果属的菩提树,又名“思惟树”。属椴树科的,由于果实可作念珠,也叫“菩提树”在植物学界称“伪菩提树”,和学名Ficus religiosa L的菩提树同名异物,古来往往混而为一。显然,与《齐民要术》所载嵩山的“贝多”树也不是同一。按照现代植物学家的考察,印度菩提树越过岭南酒无法成活,故在中原的寺庙中,多种植无患子树以代替,并称为菩提树。无患子树的果核可制作佛珠,亦称“菩提子”。又按:魏晋南北朝间通称和尚为“道人”或“道士”。

神岳,指中岳嵩山。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余基隐嶙,仍知万岁之亭;古木摧残,尚辨三花之树。”唐·李白《鸣皋歌奉饯丛翁清归五崖山居》诗:“去时应过嵩少间,相思为折三花树。”杨诗题目中“少室山”乃嵩山西峰。少姨,相传为启母涂山氏之妹。即“阿姨神”。李诗中“去时应过嵩少间”,也指明了三花树之所在。

孟门,音mèng mén,地名,在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西北23公里处的黄河之滨。北接碛口,南临军渡,东靠柳林,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相望。因洪荒时期,大禹在此凿开蛟龙壁,疏通黄河上第一个洪水出口,故有“天下黄河第一门”之称,也因此得名“孟门”。吕梁“孟门—碛口”与临汾“孟门山—壶口”这两组地形颇为相似,皆在晋陕峡谷,名字也取得相近,且两处“孟门”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和遗迹,值得研究。隋设孟门关,唐设定胡郡,兼领定胡县(治所皆在今孟门镇),曾更名孟门县,后复改名定胡县。元代撤县,设孟门镇。明清时期,在此先后设离石巡检司、孟门巡检司。现为孟门镇人民政府驻地。

形胜,音xíng shèng,形容地势优越壮美、险要,并可以利用以胜人。《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郁盘,音yù pán,意思是曲折阻滞。曲折幽深貌。南朝·梁·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此江称豁险,兹山复郁盘。”李善注:“《子虚赋》曰:‘其山则盘纡岪郁。’”唐·李白《历阳壮士勤思齐歌》:“江山犹郁盘,龙虎秘光彩。”

信陵,指信陵君,即魏无忌(?—前243年),姬姓,魏氏,无忌,战国时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厘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信陵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安厘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和赵国平原赵胜、齐国孟尝田文、楚国春申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论排位信陵君为四公子之首。信陵,地名,战国时期属魏地,今址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现存有宁陵故城,战国魏安厘王以弟无忌分封信地为信陵君,即此。

策士,音cè shì,本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唐·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序:“曲逆起为策士,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汉高祖谋臣。

侯生,即侯嬴(?—前257),战国时期魏国人。家贫。七十岁时只是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夷门(大梁有十二城门,东门叫夷门)监者(管理城门开关之吏役)。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前257年,秦急攻赵,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请救于魏。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因自感对魏君不忠,自刭而死。信陵郡魏无忌礼遇侯嬴,侯嬴成上宾且献计助信陵君成功救赵,然后以死相报,此典作“侯嬴抱关”、“抱关”、“夷门抱关”、“侯嬴报恩”、“监门”、“夷门”。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薛邑闻歌,揖冯驩于弹铗;夷门命驾,顾侯嬴于抱关。”唐·王维《夷门歌》:“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唐·李白《走笔赠独孤驸马》:“倘其公子重回顾,何必侯嬴长抱关。”明·陈子龙《咏古》之二:“监门与狗屠,感激怀好音。”清·吴伟业《怀古兼吊侯朝宗》:“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