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幻夢(上)

  但張景嶽來到三山三閣後,發現牌匾上寫着“詩畫”兩字。

  第三閣的考題出現在張景嶽面前,竟然要求以書法第二境“妙筆生花”和丹青第二境“栩栩如生”來創作一幅深山鳥鳴的詩並畫。

  張景嶽看得目瞪口呆,他的書畫老師雖然是徐渭,畫道半聖,書道大儒五境,距離書道半聖就只差頓悟。

  可他畢竟纔跟着學了幾年啊,又沒有這方面的天賦,連書畫一境都沒達到,更別說二境了。多少書畫兩道的進士翰林,至今仍處於一境,用這題來考舉人,簡直是爲難人。

  可以說除了書畫兩道的不世出天才,根本就沒人能通過這一關。

  “根本就不可能有人能通過,這一關,我認輸!”想到這,張景嶽很乾脆的放棄,不再掙扎,同時心裏隱隱有些期待,等着聖人繼續放水。

  可這一次沒有等來白光,張景嶽嘆了口氣,開始打量起閣內另一人,只見朱燮元坐在臺階上,眉頭緊皺,帶有幾分不甘。顯然也沒能通過這一關。

  因爲他們登到了三山三閣,總共闖過了八閣,書山開啓時間在原來的六小時基礎上,再加八小時,這一下就有十四小時,也就是七個時辰。

  到如今,還有兩個時辰時間,就看袁宏道他們中是否有人能攀登到這裏,並闖過這一關。

  接下來幾個小時後,有十幾人來到三山三閣,袁宏道、和尚、曹學佺、張鶴鳴、畢自嚴都在其中。可除了袁宏道闖過三山三閣外,全都止步於此。

  這也在張景嶽預料之中,但卻出乎大家意料,誰都沒想到,最終邁入第四山,是這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

  而其他邁入第三山的還有二十幾人,張汝霖、王在晉、張鶴騰、劉夢松都在其中,只是要麼止步三山一閣,要麼止步三山二閣。

  止步第二山的有兩百多人,近三千人都仍停留在第一山,特別是止步第一閣的都有兩千來人。

  最終袁宏道沒能闖過四山一閣,時辰一到,衆人都被送離了書山。

  張景嶽眼見自己能和這麼多人並列第二,十分開心,更讓他驚喜的是,他還保留着書山記憶。

  在他刻意結交下,將此次書山傑出者都聚攏了起來,結成興明社,招賢納士,相約報國。

  第二年(萬曆二十年)張景嶽帶着興明社成員,追隨李如松征戰寧夏。其間社內湧現出諸多將才,朱燮元、沈有容、陳蠶、季金。

  征戰期間又憑藉徐渭的關係,吸收了李如松入社,從而使得李化龍、麻貴、楊鎬、劉綎、陳璘、鄧子龍等名將紛紛加入。

  至此興明社幾乎包攬了大明青年將才。

  寧夏平定後,接着轉戰朝鮮,一打就是一年,最終落入下風的倭軍講和,歸還佔領的半個朝鮮,退軍釜山。

  三國休戰。

  大軍搬師回國,在儒家和王門支持下,張景嶽繼續奔走吸收大明才俊進社,孫承宗、袁可立、徐光啓、熊廷弼……

  而隨着成員一個個高中進士,興明社成爲朝廷舉足輕重的一股力量,比之後世東林、復社影響還大幾分。

  張景嶽的天下行走身份,也得到兩京十三省數百萬士子認可。

  張景嶽感覺到大明周邊各國蠢蠢欲動,東有日本,北有蒙古、女真,西有回教、吐蕃、土司,南有緬甸、安南,還有不遠萬里跨海而來的西方勢力,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意大利等國。

  他們不僅在大明疆域外虎視眈眈,還潛入大量使者、傳教士、細作,扶持反明勢力等等。

  張景嶽雖然知道歷史大勢,可並不知道具體時間。但距離三聖所說的二十年萬國伐明之期近了。

  一個個半聖被召走,如今大明再無一個聖人坐鎮。

  “會卿,你來了。”李如松滿臉倦意,自從去年李成梁被聖院召走,遼東無人坐鎮,蒙古有與女真聯盟趨勢,這讓李如松疲於奔命。

  “大帥,不知緊急喚我前來所爲何事?”張景嶽剛纔蜀地而來,周師臨走前讓他照看下蜀山,他也想將蜀山中的百家拉入興明社,自然一拍即合。

  “近來我得知消息,女真即將叛明,努爾哈赤即將起兵,蒙古也將興兵大舉伐明,釜山的倭人也在厲兵秣馬。”

  “這還是北方的麻煩,東邊、西邊、南邊,想必盯着我大明這口肥肉的不在少數。”

  “請你前來,是想將遼東拜託給你,我將親自領兵,奇襲蒙古王廷,一舉擊潰這股北方強敵,也震撼諸多宵小。”

  “讓他們知曉,大明不可辱!即便沒有聖人坐鎮,我李如松照樣可以橫掃萬敵!”

  張景嶽聞言,心情澎湃,主動請命道:“大帥,您是一軍主帥,不可孤身犯險。我們興明社有諸多將帥之才,孫承宗、熊廷弼、朱燮元,任何一人都可執行此犁庭掃穴之策,還請大帥給他們機會!”

  李如松卻堅決搖頭,說道:“他三人日後或是絕佳人選,可他們從軍時日尚短,沒有部屬根基,若隨意調支兵馬,也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此兵家大忌。”

  張景嶽想了想,確實如此,於是繼續說道:“大帥,寧夏、朝鮮之戰中,表現出色的將軍也不少,比如李化龍……”

  “李化龍調去了京城,陳璘、鄧子龍兩位將軍分別去了山東、江浙,整頓水師,防備倭寇襲擾。麻貴去了寧夏,楊鎬去了湖廣鎮壓叛亂,劉綎去了廣西平叛。”

  李如松一一說了諸將去處。

  “大帥,會卿自請出戰,我願帶領興明社諸將犁庭掃穴,揚我國威!”

  李如松也搖了搖頭,嘆息道:“父親、徐師都多次告誡我,你身負天下興亡重任。若非我實在無人可用,而遼東又不容有失,絕不會喚你前來。”

  “遼東我尚且不想你到來,更別說派你去執行任務了。好了,遼東鎮就拜託給你了。”

  送走李如松,張景嶽並不擔心他此行會有什麼危險。

  查看了一番遼東鎮守備情況,發現只有五千兵馬。這讓他很是不安,立刻傳訊給了孫承宗和熊廷弼,邀他二人前來助陣。

  很快孫、熊二人到來,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遼東大練兵,廣築城的軍備運動。

  張景嶽知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會是大明勁敵,自然不會小瞧了他。

  一個月後,聖院傳來消息,李如松遭叛徒出賣,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一代名將,就此身死!

  消息傳來天下震動,舉國同悲!

  張景嶽頓時心疼如刀絞,他只知道李如松是晚明名將,萬曆三大徵參與其二,可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奇襲蒙古竟會是最後一戰!

  難怪女真後來能坐大,難怪遼事敗壞,只能依靠儒將,原來癥結在此!

  一年後,才氣枯竭,適應不了的百萬士子亂成一團,此前得罪的仇人趁機報復。

  聖院權威一落千丈,朝廷威望也一跌再跌,萬曆皇帝徹底擺爛,失去制約的他再不理事。

  朝廷機構半癱瘓,只是依靠慣性仍在運轉。

  這一年,倭軍再度伐朝伐明,朝鮮反叛,努爾哈赤建後金國稱帝,蒙古恢復大元稱號。

  倭、朝、金、元四國伐明,張景嶽、孫承宗、熊廷弼分兵三路拒敵。

  孫承宗率軍一萬坐鎮薊鎮抵抗元軍,保衛京城。

  熊廷弼領軍一萬坐鎮遼東鎮,抗衡後金大軍。

  張景嶽率軍一萬駐守鴨綠江,抵禦倭朝聯軍。

  四國伐明一起,內閣緊急調令天下兵馬進京。

  浙、齊、楚、川、陝、晉、閩、粵各地駐軍紛紛北上。

  東南倭亂再起,沈有容臨危受命,出任浙江遊擊。

  各地先是失去聖廟加持,再失去駐軍震懾,白蓮教、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加之各地到處都有讀書人被殺事件傳來。

  這個世界的大明,比之藍星那個大明亂得更早更徹底。

  沒有誰能想到,才氣會突然消失,突然之間局勢惡化,天下失序。

  元軍見大軍雲集,不攻也不撤,兩軍沿長城對峙。

  熊廷弼與努爾哈赤在遼東大地上打得你來我往,今日攻城拔寨,明日再度失手,算是平分秋色。

  只有張景嶽陷入苦戰之中,鴨綠江防線岌岌可危。他以一萬大軍力敵對面的三十萬倭朝聯軍。

  若不是他有先見之明,提前研發槍炮,在熱火器性能上力壓一頭,稍稍挽回了劣勢。早就一敗塗地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