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計算機發展歷程

面對初入門的小白,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網校或者培訓機構都會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開門見山,直接開始講解編程、測試或者實施工程師的技術性知識。但是,在制定課程標準的時候,絕大部分教學機構卻忽略了小白學員的思維導向。由於小白轉行之前大多數不是計算機專業畢業,之所以選擇軟件行業,僅僅是出於薪資較高、自身好奇以及機構的指導情況等原因。在這樣的方式下進行學習和培訓,其效果往往拔苗助長。這就造成了小白學員轉入軟件行業,培訓了很長時間之後又回頭重新開始原來的工作,既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金錢。因此“相約bug”的小白篇中,會首先選擇分享計算機行業的基礎知識,幫助大家認識自己對於計算機的瞭解和興趣情況,在感興趣的同時建立自身的計算機導向思維,從而爲大家以後學習編程開發、軟件測試以及實施運維等專業工程師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們的課程標準第一部分從計算機組成原理開始今天講一下第一節課——計算機發展歷程提起發展歷程我們要分別從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分別來說。

1.1.1計算機硬件的發展

計算機硬件的發展,想必首先映入腦海中的就是那臺龐然大物——1946誕生的計算機ENIAC,作爲世界上第一臺真正的計算機,ENIAC是由大量的電子管元件組成。雖然每秒鐘只能運行幾千到幾萬次,但在當時,ENIAC可以被稱爲第三次技術革命的里程碑,不但帶給了人們思想上的巨大震撼,同時也刺激了計算機軟、硬件的快速發展。如果把ENIAC作爲第一代計算機的話,時至今日,計算機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四代。

1.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類似於ENIAC電子元件大多由電子管組成體積龐大運算速度在每秒幾千到幾萬次

2.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電子元件改由性能更加良好的晶體管代替,因而計算速度提升到每秒幾萬到幾十萬次;同時由於計算機開始使用高級語言進行編程,計算機第一次有了操作系統(操作系統目前常用有Window、Unix系統)雛形

3.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成爲電子元件的組成部分;而隨着新型的半導體材料的出現,半導體存儲器取代了磁芯存儲器(我們常用的電腦硬盤、U盤都屬於半導體存儲器);而對應的編程語言和操作系統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4.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到了第四代機器,大規模以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替換了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半導體存儲器的存儲容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關鍵在於,第四代機器產生了微處理器(微處理器類似於人類的大腦,結合電腦的存儲器與芯片,形成一套包括接受指令並處理,運行操作之後反饋結果的流程。而在這之中,微處理器是處理邏輯的重要部件),這使得並行操作、流水線操作這些想法有了實現的物質載體。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邏輯元件材質的升級,帶動了計算機在存儲容量、運行速度各項指標的飛躍。不僅逐步擴大了計算機的應用領域,更加促進了計算機編程語言、操作系統等軟件的長足進步。

1.1.2計算機軟件的發展

計算機軟件的發展主要包含計算機語言和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

計算機語言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面向機器的機器語言和彙編語言;面向問題的高級語言以及面向對象的C++Java語言。

計算機操作系統從只有操作屏幕的DOS系統到了今天的可視化的WindowUnix系統。

1.1.3計算機的分類和發展趨勢

計算機的分類

 

現代計算機的發展趨勢正向着“兩極”分化。一方面,人們生活和社會環境下使用的計算機向着微型、高性能、多用途等方向發展;而在國防、軍工、航天環境下的則向着巨型、智能以及超高速方向不斷進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