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一個問題有多難?你可能只需要這四步

卡爾·波普曾說:“生活就是解決問題”,這是說的很對的。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在解決問題——吃飯問題、睡覺問題、學習問題、工作問題……所以“解決問題”本身也成了需要解決並且極有價值的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德國人迪特里希·德爾納的《失敗的邏輯》的主旨就是“如何解決問題”,這本薄薄的小書“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詳細介紹瞭解決問題的通用步驟,值得一看。下面我結合此書的論述和自己的經驗,談談通用的解決問題步驟。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認識問題。


這一步往往容易被人忽視,認爲是多此一舉,因爲“問題就擺在那裏”,所以許多人上來就跳過這一步,直接動手解決,結果大都收效不佳;究其原因,往往忽略了認識問題。比如聽到有人說“要求更高的生活質量”,首先應該提問,“更高的生活質量”是什麼?是交通狀況更好,還是娛樂設施更多,還是商業更繁榮,學校更普及?到現在爲止,這些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唯一清楚的是,現狀不盡如人意。


所以真正要做的是在瞭解清楚情況的基礎上明確設定目標。這道理看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卻並非如此,許多人並不願意去尋找真正的答案,反而相對隨意地“找”個目標:面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要求,有些人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想當然地認爲這是教育資源不夠,所以花大力氣整頓教育——其實,這麼做的人並沒有解決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僅僅是依照自己的能力,解決了自己最熟悉、最順手的問題,並且“以爲”這就是真正的問題。


更現實的例子來自工作中。老大對某個產品不滿意讓你去解決,你該怎麼辦?很多從事專業工作的人,儘管專業能力不錯,但經常弄不清問題在哪裏。於是做技術的想當然認爲要解決的是技術問題,做產品的想當然認爲要解決的是產品問題…… 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是老大聽到某個顧客對產品的一點抱怨,甚至這個顧客的抱怨並不是合理的。如果你搞不清楚這些問題就去大幹一通,那多半是吃力不討好。


解決問題的第二步是認清問題。


認清問題與認識問題的區別在於,認識問題只是準確地看到一個點,認清問題是從這個點發散開去,聯繫到更全面、更深刻的內容。比如某人捱了老闆的罵,心裏不爽,於是他很清楚問題是“心裏不爽”,到這裏爲止都沒有什麼錯。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找朋友出去大吃一頓,排遣鬱悶;也可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爲什麼挨老闆的罵,想通了也就舒坦了。兩種辦法,都可以解決“心裏不爽”的問題,長期的效果卻大不相同。


還有些時候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是在一個複雜的系統裏解決問題,只解決一個點上的問題,很可能導致其它方面的問題,因爲許多因素是此消彼長的——比如爲了解決旱災或者發展需要,大量抽取地下水,初看是保證了用水,但這樣下去會導致地表沉降等一系列其它問題。所以僅僅認識問題的表現是不夠的,還要能理清問題的內涵和外延,纔算真正認清了問題。


生活中也有更真實的例子。有些人眼看要與對方談判了,心裏沒底所以很慌張。爲了解決這種慌張,他們的策略是去酒吧放鬆,去找朋友傾訴——這些當然可以舒緩緊張情緒,但慌張的真正原因並沒有被消除。與其舒緩緊張情緒,不如積極準備,調查瞭解對方的情況,多學習相關案例,諮詢專業人士…… 這樣的工作進行下去,底氣會越來越足,慌張自然也會緩解。更多的例子來自學英語,很多人明知自己英語不好,也知道語言不是單詞,解決辦法卻是機械地背單詞,想拿“今天背了多少單詞”的矛去攻“英語不好”的盾,結果只能是自我麻醉。


解決問題的第三步是瞭解信息,制定計劃,也就是找到可行的、抵達目標的路徑,並將它拆分爲若干小部分。


制定計劃大家都會,但是我們不能保證自己面對的都是已經已經解決過的問題,有成功案例可以直接套用,所以抽象思維能力非常重要——所謂抽象,就是把具體的問題提升到比較模糊但是通用的形態,經由此關聯到已有的知識。


一個人或許沒有製造手錶的經驗,也不知道如何製造手錶,但他在捲菸廠工作過,所以知道需要原料,按照一定的工序,還需要工人和能量。看來,製造手錶也需要採購原料,按照一定的工序組裝,並且需要有專業經驗的人,並且需要能源支持。在這個例子裏,他通過抽象,將手錶製作提煉到“原料、工序、人員、能源”的形態,嫁接上了自己之前的經驗。


解決問題的第四步是估量時間序列。


一般認爲,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所以我們對於空間問題,往往有強烈的直覺;然而,時間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是我們經常忽略時間結構,即便在時間方面進行了考慮,直覺也非常有限。多個實驗和大量事實已經反覆證明,人的直覺,在估量時間序列時往往有很大的偏差,即便我們知道疾病的發病率,還是會低估感染者的人數;即便我們知道複利的利率,還是不願意存錢,因爲覺得收益太少。準確地說,普通人往往根據線性模型來進行時間推演,專業人員則清楚,增長函數有寬得多的範圍,所以他們往往能選擇最合適的函數模型,而不是盲目地根據“感覺”或“直覺”來做判斷,所以能做出更準確的預測和規劃。


以上就是解決問題要注意的四個步驟。或許有“簡單問題複雜化”的嫌疑,其實並非如此。我們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是層出不窮各不相同的,沒有簡單機械的辦法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養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習慣。遇到新問題,無論它是簡單還是複雜,都有養成的良好習慣,這樣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這個道理不復雜,用“收割莊稼”和“砍伐大樹”的比喻可能更容易理解。《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曾說:“戰爭,從他的最高角度來看,不是由大同小異的無數細小事件構成,而是由需要分別處理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各個重大事件構成。戰爭不像長滿莊稼的田地,收割時不需要考慮每顆作物的形狀;戰爭更像長滿大樹的土地,在砍伐每一顆樹時,都需要注意到它的形狀和方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