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筆記(I) 日光之下

近週末忙着加班,很久沒有自己的時間。此外,有一些技術隨筆就發在公司的內部網站上,鑑於本人有職業操守,不會把工作時間產生的東西發到個人空間中。時間過得飛快,有一些雜感奉上。

中正自守,其介如石
     
網上可以找到,這句話的出處爲《易經》,結合網上的解釋,通俗的理解爲:辯證的看事物,對事物看法不偏不倚, 恪守內心的原則,如磐石一樣穩固。 蔣很喜歡這句話,並以中正爲名,以介石爲字。從這一方面看,蔣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修爲代表。由於當前的社會逐漸走向開放,對蔣的評價日趨公正。從各方面看,蔣確實是一個律己甚嚴的人,雖外表強幹,實則內心優柔的人,關鍵時候實在不夠狠心決絕,難怪敗走之後,後悔殺得人不夠多。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文明開化的國家往往會被一個野蠻強悍的國家或者蠻族所滅亡。例如希臘被羅馬所滅;南宋被蒙古所滅;更近一點的是明朝被清朝所滅;再近一點的就不能說破了。如果被滅亡的文明國家被後者繼承還好,例如希臘羅馬,反之,如宋元,則是文明的大大不幸。所謂國強則民弱,國弱則給予人民的自由和空間更大,思想開放容易誕生新文化新科技。例如中國近代文化最蓬勃發展的就是民國北洋時期以及後續的民國黃金十年。

集權國家的執行力要遠遠大於放權於民的國家;但在和平時期,民心求穩,宜於修養生息,無爲而治。在沒有仔細研讀歷史時,個人常常以爲國家的興衰直接與領導人有關,國家的滅亡雖說和暴君佞臣誤國紅顏禍水有關,但是國家實在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各種內憂外患都可能致其滅亡。例如崇禎年間,外有崛起的女真,而政治制度僵化,執行力弱,更糟是明末清初恰逢小冰期時代,連年欠收,民變四起。事物有盛有衰,一個人是這樣,一個組織乃至國家和民族也都逃不過這個道理。

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便趨向於讓事物不斷的處於一種固有的矛盾而不斷運動之中。通過不斷的矛盾和運動,讓國家這個龐大的機器時刻充滿活力和永久的力量,而不至僵化腐敗,從而打破興衰的固有宿命。然而事與願違,毫無意義的運動和鬥爭,將會讓人走向原始的瘋狂。爲了雞蛋從大頭敲還是小頭敲而爭端,並不是小說中的杜撰,現實中就有很多無意義的爭端甚至演化成爲戰爭。

我們前輩的一大錯誤在於將本用於驅動國家機器運轉的動力來源由外部矛盾重新轉到國家內部矛盾,而一旦內部矛盾激化後,特別是一種思想統治下的封閉羣體,將會演化成一種如《黑客與畫家》中所述的如原始部落中的野蠻儀式一樣的運動;例如拉拉隊會將象徵對手球隊的人偶像羣起攻之,撕成碎片。初中校園的學生會結成小羣體,爲無意義的目的去打鬥。這也是爲什麼政治性運動在學生羣體中最容易發生,也最容易失控的原因。

梁實秋在清華目睹同學一哄而上將父親身爲高官的同學“暴打”的場面記憶猶新。此事深深影響後來梁實秋的政治立場。一場運動的發起者往往是心繫民族抱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但是一旦運動如火如荼,第一批反感而退出的人也是這些人。

集權並不是一件壞事。 對於一個龐大的組織和國家,如果各行其是,則會導致組織渙散,無法集中資源,通俗的說法就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在危難時期的國家,矛盾在於外部的敵國,行使專權並不一件壞事;反而如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則很可能導致像希臘、南宋一樣的命運。不幸的是,集權會滋生內部的腐敗問題,而且單憑苛政嚴法或者仁義道德是無以杜絕腐敗僵化問題的。這一點在我們先輩最適合做到的時期都沒有實現,何況當今。 解決的方法仍然是將組織權力分解,互相挾制,用各個組織的矛盾驅動各個組織的有效運轉,避免腐敗。 當然此種方法往往會陷於內耗的境地,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利於社會資源的整合。這種政治一旦到了戰亂危難時刻就會發生嚴重的問題,就有組織整風的必要。相信這也是爲什麼羅斯福當政時期美國加強宏觀調控能力的原因。

對於一個能夠開創龐大組織的人,特質是非常狂熱有點理想主義的人,甚至帶有一點宗教意義上的色彩。例如洪秀全、張角、黃巢等。這種人能夠成事,需要那麼一點狂熱的理想去籠絡信徒。但是單是思想並不能完成實際的事, 他們往往需要一個執行力強的實幹家,去完成實際而瑣碎的工作。 例如楊秀清實質上是太平天國能夠從起義到崛起的關鍵性人物。

之所以狂熱者能夠發跡,也源於一場運動需要一個口號和指導思想去集合更多的人蔘與。即使謀權篡位也要有個名正言順的口號。宗教改革運動表面是新教義和舊教義的衝突,但是實質上仍然是新舊利益集團的利益衝突。《投名狀》中的臺詞就道出了戰爭的本質:搶地盤。但是這種說辭只適合土匪強盜,這種口號無以籠絡人心發展壯大。看過《水滸傳》小說的人都明白梁山烏合之衆多是殺人越貨的亡命之徒(其中最殘忍者當屬武松)。管理這幫悍匪強人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金錢美女可以籠絡矮腳虎這種角色,軍法幫規可以管住黑旋風,兄弟義氣可以籠絡武行者,但對於盧俊義這種核心人才,不用替天行道國家大義感化,他是萬萬不從的,即使他一時投奔,早晚也是要散夥。

 

固有的孤獨

對於科學技術來說,可謂一日千里。尤其是IT行業,10年就是一個技術浪潮。在浪潮之中,做的好的是行業大亨,做的不好,照樣賺得盆滿鉢滿。 IT行業的技術更迭要遠遠大於數學物理學等傳統學科的幾百年爲一個週期的突飛猛進的頻率。 有些人感慨,爲什麼當今足以稱之爲大家的人少了。除卻複雜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原因,更多的是一個行業的發展週期有興有衰,我們顯然不能企及很快會有另一個愛因斯坦誕生。

相比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身的瞭解卻一直沒有顯著的發展。 松本行宏就感慨,雖然計算機科學日新月異,但是那些在《聖經》中困惑我們千年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聖經》之所以重要,在於其涉及的問題是人類有生之年最困惑的一些問題。《百年孤獨》就道出了人類孤獨的殘酷本質,即使至親不能理解對方,孤獨延續着一個家族直至覆亡。甚至,孤獨不僅影響一個人和家族的命運,也影響着社會和國家的發展,例如孤獨的上校一輩子在輾轉毫無意義的征戰,最終締結合約;難怪有人將其與《聖經》相提並論。

人類生而孤獨,爲了讓人類有基本的共識。摩西遵照上帝的意思傳下十誡,其中第一條就是要信上帝。有了基本的思想共識和準則, 人類才不至於一盤散沙。一方面在於早期人類能力較弱,內心需要強大的偶像崇拜賴以支撐,由於當前科技發達,這方面的需求減弱。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由於內在思想的孤獨,導致無法溝通,而尋求和神進行溝通和理解。

時至今日文明社會,我們仍然面對那些困惑我們先輩的問題。 也許我們的先輩生活的社會並沒有我們想象的不開化。

 

世襲制

世襲一直被認爲是封建落後的標誌。其實辯證的看, 世襲制並不是一件壞事。對於一個集權帶來利益爭鬥激烈的管理階層,如果能夠沿用內定或者固有的繼承人體制會減少政變的可能性,減少統治階層更迭的腥風血雨, 而血緣關係是最容易弱化權力鬥爭激化的條件。另一方面說,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也有一定依據。 生物學角度上說,優秀基因下的後代優秀的概率顯然是高於普通基因的。 從生長環境來說, 繼承人經過良好的教育和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的鍛鍊機會,獲得成長的機會要遠遠大於常人。

一些家長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就極力創造環境爲孩子構建超乎常人的優越環境。但效果也並非絕對。 人的成長就像爬山一樣,如果開始時裝備齊全,自然可以領先, 但是優越教育環境的問題在於使得人的發展過早的步入一個局部最優的境地,通俗的說,就是過早的爬到一座山的山頂,而志得意滿或者內在的能量被過度開發,而停滯不前。反而對於一些一直摸滾打爬的人最後卻能後來居上。

不過說到繼承人體制,立長不立優倒是一個陋習。明朝就由此演化成國本之爭。清朝吸取教訓,遵循選優的原則。當然即使是立長不立優,明朝國家機器一樣正常運轉。原因在於後期的權力被內閣分解,皇帝的個人意志已經難以對整個國家造成影響,即使皇帝整天不務正業,依然國泰民安。 而對於清朝那樣的專權社會,則對領導人的個人素質能力要求非常高,一旦遇到昏君暴君則貽害黎民百姓。但對於一個權力分化的社會來說,領導者只是一個各方折中的結果,並不需要精明強幹,甚至只是作爲一個國家道德模範而存在,例如英國女王。

 

道德與法制

道德和法制的區別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管理一個組織或國家可以用嚴法苛政,也可以用宗教教義或者學派的道德理念去感化民衆。前者代表就是秦國,後者代表則是獨尊儒術的漢朝。 嚴法不能完全奏效的原因是,人是富有感情的動物。 嚴法只會激化矛盾,一旦強權人物不在,就導致民變四起;

依靠道德和內在情感治理國家,雖有光懷,但容易導致社會中內外不符的問題。《萬曆十五年》就道出了古代封建王朝依靠皇帝標榜國家道德模範, 並倫理綱常仁義榮恥教化文官階層,導致官僚階層外表忠君報國,卻內在蠅營狗苟的現象。明朝的政治鬥爭標榜彈劾佞臣懲治貪腐,維護表面一套,實則爭名奪利,拉幫結派相互傾軋。這種以道德情感治國所引發的政治陋習一致延續至今而不絕。制度弊病也導致從小被張居正嚴加教育的萬曆前期勵精圖治,後期發現整個制度的鄙陋,而走向消極怠政的道路。

     對於強調法制的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長治久安,並未過度滋生虛僞的政治陋習。我想原因可能就是, 法制國家其道德治國由宗教傳播的角色替代了,從而兼顧理性和情感的兩面。

 

知識與財富

從小接受教育長達18年並步入社會,個人感受就是社會更像一個有意義的環境,而不至於在學校每天茫然無措,爲了大部分沒有意義的考試而階段性奔忙。《黑客與畫家》談到: 學校無所不有,但又不是事物本來的樣子。

         學校不像社會中的行爲更能產生實際的價值體現,更直接的說,學校是一個刻意營造的溫室環境,是個虛擬的社會,大部分的行爲都是徒勞無功的。可憐的是,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將學校的缺陷放大。培養的更趨向體制化,而使得學生爲很多虛無的體制化東西做無用功,和社會更加的脫節。一般有思想的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會產生叛逆的思想,或者即使表面遵循學校的規則下保留自己的想法。 我想這部分學生也是走出學校最可能有所作爲的人。

         教育體制的失敗,造成了知識的價值被民衆所漸漸輕視。在我的家鄉,很少的人能夠接受到高等教育,大部分人在初中就已經放棄了。 但是隨着一部分輟學務工的人在社會中獲得價值體現後,人的價值觀也逐漸轉變, 不再盲目關心學歷和文憑,而更關注在社會中的價值,通俗的說就是賺錢能力。 相對於高學歷帶來的高收入人羣, 現在人更對那些低學歷卻獲得高收入的人刮目相看。 一部分雖接受高等教育但步入社會後不適應或無法融入的人便成爲了笑柄。

         當然凡是理智的人都知道接受高等教育絕對是件好事。問題在於接受好的教育只意味着一個人的成功機率更高,而不意味其必定取得比他人更好的成果。 社會是一個更大的學校,深層面的來說,社會更是一個真實的學校,你的努力和價值將比學校中更能夠體現出來。

         此外,如封建制度下的弊病一樣,中國的學校也繼承了道德治國的思想,施行樹立道德模範,以此管理學生的制度。 學生們要向道德模範看齊,做三好學生。 可是問題是人心和社會都有病, 溫室長大的植物移到自然環境免不了病蟲害。 大多數學生在接受十幾年的學校中充斥的道德教育後,不明白社會在表面道貌岸然下,運行的是一套潛規則。當然個人說的過於殘酷,但是儒家薰陶下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封建制度流毒不清。 《狂人日記》所謂“在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不是虛言。學生融不入社會,有時問題不在於自己,而是整個社會病了。

         除卻源自體制化和封建流毒的原因之外, 中國社會大環境中,知識(甚至是個人財富)得不到保護,也是一些高等教育無法融入社會體現自我價值的核心原因。例如一個公司花費高價研發的技術(例如產品外觀設計、功能設計等), 在山寨小廠就可以山寨出來。長此以往,行業的良好規範被破壞了,沒人願意投資需要高等教育支撐的高新技術,因爲隨便靠拷貝山寨就可以了。 當然國家的法制規範逐漸健全, 知識產權受到保護以後,此時會更適合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生存。 例如近年來盜版電影得到有效的控制,國內的電影製作水平日趨精良,特別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後期製作水平,也使得票房爬高,更好促進知識和財富之間的轉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